读诗偶悟
假日里,连空气都是自由的,闲翻书卷,偶然之间读到了一首小诗,在心内荡起阵阵涟漪。
的确是一首小诗,小到只有20个字。这是一首唐代虞世南写的五言古诗作者,诗名叫《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的前两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句写出了蝉饮露水的动作,另一句写蝉鸣叫的声音,语境清远,读来如置深山狂野之中。这样的语句,自然天成,不带一丝人工雕琢之痕迹,如用一字千金来比较,那,简直是亵渎了诗歌语言的美了。
但,引起我思绪波动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句。这两句,作为诗歌的转合之句,卒章显志,用诗歌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蝉声能够远播,是因为蝉居住在高高的树上,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吹拂而送达的。如果这样理解,那,无疑是把诗歌的品级降低了。其实,这两句诗,语意双关,暗指一个人如果品行高洁,是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就能够名声远播的。
诗歌,明写蝉,其实,暗写人。作者以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秋婵自况,写出了自己高洁傲世的品格。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不知为何,想起了濂溪先生写的《爱莲说》,在《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中的“香远益清”一句,与“居高声自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莲花是因为自身的香,才会飘远,而蝉呢?同样是因为自己的高洁,才会被人所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提倡的是加强内在修炼,达到美名远播的效果。虞世南有此观点,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的。虞世南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执政清明,善于纳谏,赏识人才,重用人才,于是,博学多能,高洁耿介的虞世南在群臣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勋臣之一。
可是,“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实际上,一个人才要想出人头地,外力的作用太重要了!毛遂为何自荐,是因为,毛遂居于平原君门下三年,一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借助外力无希望的情况下,他只能自荐。世人很聪明,渐渐地,都学会了自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其实就是一封自荐信,想拜谒韩太尉,希望得到提拔的意思,读来,跃然纸上。
其实,能够“声远”的人,都是有名利地位的人。这些人,身处高位,别人要仰其鼻息,自然甘心免费为其做广告。如果只依靠高洁傲岸的节操让人所知,很难!
所以,古往今来,想借秋风之力,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的人,如过江之鲫,举不胜举。甚至,连大家闺秀薛宝钗都吟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诗句。
“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毕竟只是屈原的自夸之词,处于污浊的环境中,要想保持高洁的品性,很难!所以,我们经常可见,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在开始的时候品性是高洁的,可是,走着走着,就满身污浊之气了。
但,不管怎样,人之所以成为人,靠的,还是其品性的高洁。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个品性高洁的人。
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读诗,可以让我们悟到很多。今日所读,是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