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愧怍”之门扉 剖析《老王》之主旨
这几年,杨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老王》很流行,不仅关于《老王》的解读文章在各大语文期刊杂志上层出不穷,而且,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也纷纷以《老王》一文做讲课文本,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王》一文遍地开。而最出名的,就是近年新出的《十位名师教<老王>》一书,甫一问世,在语文教育界收获赞誉无数,顿成洛阳纸贵之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上过《老王》,也模仿着名家的教学设计上《老王》,可上完课之后,总是感觉由于自己见识的浅陋,解读文本功力之平庸,在课堂上掣肘甚多,不能把《老王》一文上得收放自如。实践证明,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名师的《老王》再好,也不能照抄照搬啊!我愈发地明白了,要想上好课,首先必须自己要深入文本,对文章熟稔于心后,才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在听了一节吉大附中唐俊龙老师的《老王》后,我证明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课堂,真需要有自己的东西。
7月4日上午,我来到吉大力旺实验学校,参加在这里举办的主题为“基于启发潜能教育理念,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吉大力旺实验学校的五位教师上了五节“反思展示课”,而唐俊龙老师的《老王》一课,就是五节展示课之一。在上课伊始,唐俊龙老师就交代,此次上课的思路,源起于2017年5月份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初中语文名家精品课堂”展示活动,在听北京韩军老师讲的《老王》一课后,有所感,回到学校,花费了许多时间,深研文本,设计出了此堂课。效果如何呢?他也惴惴然。唐老师真是一位谦谦君子,他随后的展示课,为在场的语文老师献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精品课。
有经验的老师,对课堂进程的拿捏是精准的。唐老师的课堂导入,由杨绛先生的介绍开始,唐老师用他高超的朗读水平,有感情地向我们朗读了杨绛先生的生平简介,随后,很自然地进入了《老王》的授课环节。这节课应该是第二课时,作家作品知识,唐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应该是都已经完成了。所以,在正课的第一个环节,唐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组幻灯片,这组幻灯片,有一个统一的问题:用诗意的文字写对老王的印象?这是唐老师留的自读作业,问题虽小,但设计得真是精巧。短短的一句话,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学生的锤炼字词的语文基本功,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也让学生在进行创作中,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且看学生的诗歌创作展示:
其一
莫道生计艰,且看难上难。
车夫王老汉,孤老穷病残。
初心不曾改,知恩重情缘。
交友诚相待,立事信在前。
有情冬亦暖,知足水自甘。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写出了老王的生活状况,写出了老王的性格特点,在字里行间,也写出了对老王的同情。
其二
冷雨穿破石瓦,却在你的肩上轻弹。
路在雾中迷离,却在你独目中清晰。
你石般坚,你根般朴,
在俗世中,你似一枚叶子,
不争华荣,不欺弱茝。
在人性里,你是一声叹息,
辗作香尘,碾开春泥。
这首现代诗,水平很高,灵动的语言,写出了老王的性格特点和人性的美。看着这首诗,我真的有自惭形秽之感,学生文学水平如此,老师会怎样呢?
现在,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都在追求着有语文味的课堂,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大多数的老师却前路一片迷茫,我也很迷茫。但我相信,唐老师是真正的窥到了语文课的真谛了,这,在学生的展示中可以看出来。
对《老王》的解读不同,课堂的呈现形式也不同,在韩军老师的《老王》课堂上,韩老师从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入手,分析老王的不幸,与学生渐渐地进入文本的分析中。同样,唐俊龙老师也是从文章最后一句展开教学,来分析课文。但与韩军老师不同的是,唐老师却是从“愧怍”入手,来展开课堂教学的。
“愧怍什么意思?”这是唐老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真可谓举重若轻,从最简单的词语释义挖掘文本,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的语文教师,总好在课堂上故作高深,摆出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提出的问题让人费解,最终呢?语文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洪水猛兽,对之畏惧得很。唐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地属于学生的,学生们在一番查找字典后,知道了愧怍的意思是“羞愧,惭愧,因为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随后,唐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对老王哪里有愧怍?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分析才可以得出,但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阅读文章,是很容易找出来的。于是,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展示课是在学校的报告厅中上的,偌大的空间,台上是唐老师和他的学生,台下是来自全市的语文教师,而此时,在学生的世界里,只有老王。
讨论结束后,结果的呈现也独具匠心。唐老师以对比的形式,分别列举了文章中“老王对我”和“我对老王”的态度和所做之举,进而,分析了杨绛先生产生愧怍之情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地以说文解字的形式,分析了“愧”与“怍”两个字含义的不同,“愧”乃“羞愧的意思”;“怍”乃“不如”的意思,这样,得出杨绛先生运用“愧怍”一次来写自己内心感受的精准。语文,毕竟是有关语言和文字的学科,现在的语文课堂,太华美了!已经离语文越来越远了,语文失去了本真。唐老师时时以语言文字为上课之根本,这样的语文老师,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践行者。
“《老王》中,作者对老王的世界了解多少?”唐老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学生思考着,讨论着,随后,学生们针对是老王对杨绛的世界了解得多,还是杨绛对老王的世界了解得多展开了争论,通过对比,得出老王对作者的帮助多于作者对老王的帮助,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文章分析到这里,唐老师已经让学生懂得了作者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的原因,但文章分析仅仅到此,对主题的挖掘就太浅了。所以,唐老师领着同学们转入到与老王的最后一面的分析。与老王的最后一次相见,是文章写作的重点,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的不幸与可怜,善良与淳朴,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与同情,而恰恰是作者的关心与同情,使作者并没有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作者产生愧怍之情的真正原因。作者对老王是关心的,所以,老王送默存看病,作者给钱;老王送冰,作者给鱼肝油;老王去世前送作者香油和鸡蛋,作者还是给钱。但这种种的关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作者不想亏欠老王,但却真真正正地亏欠了老王,伤害了老王的自尊心。这样的分析,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拓宽了,《老王》并不只是写出了我对老王的关心、同情,而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帮助。
杨绛是善良的,恰恰是因为她的善良,使她富有了反思的思想,也使她对老王的离世产生了愧疚之情,所以,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唐老师总结道:杨绛的愧怍,是善良遇到了善良。
纵观整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甚多,唐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课堂熟稔的驾驭,对学生灵活的点拨,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对语文教学真正热爱的老师,只有对语文教学真正地热爱的老师,才能走进文本,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带领学生挖掘到每一遍文章的珠玉之旨。
听完唐老师的《老王》一课,我决定,也要好好阅读《老王》一文,深入解读,上一节真正属于我的《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