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双腿阳气!一张治脉管炎的方子,化解腿凉、腿麻,走路腿疼|血栓|脉管炎|配伍|阳气|当归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外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脉管炎。这是一个常见病。我以前很少提及,今天仔细说一说。
就在国庆假期前的晚上,我接到一个亲属的电话,他向我求救。
原来,现年58岁的他,入秋以后感觉双腿走路疼痛。刚走的时候,没什么,但是走了一段时间,就开始疼。小腿肚子酸疼酸疼的,脚趾头像针扎一样。这时候,他要么一瘸一拐地走,要么就歇一会儿。缓一缓,会好点。
另外,他还有个感受,就是疼起来的这条腿,发凉,怕冷,有麻木感。而且皮肤明显没有另一侧那么光滑。连脚指甲都长得慢。
他到医院去检查,说是血栓闭塞性血管炎,即老百姓所说的“脉管炎”。闹不好,将来还可能要截肢呢。我这个亲属吓坏了。才58岁啊,这要是截肢了,下面的小半辈子怎么过?
我听他的描述,虽然见不到本人,但是能猜测到,他应该是处于脉管炎的早期,现代医学叫做“局部缺血期”,中医辨证当属“寒湿阻络”。我告诉他一张配伍,让他抄下来。如果着急的话,可以先去正规的药房,请坐堂的中医师帮着看一下,是否适合。
方见——制附子、肉桂、干姜、赤芍、牛膝、桃仁、甘草各9g,黄芪24g,党参、当归、玄参各18g,苏木、桂枝各15g,红花12g。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
今天,10月8日,刚好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就在刚刚,他一大早打来电话,说这几天通过用药,感觉确实好了不少。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头奥秘吧。
这个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啊,是种周围血管病,多发生在下肢。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下肢动脉或静脉因种种原因堵塞了。它如控制不好,的确有截肢的风险。但医学发展到现在,很少有人会发展到那一步。只要认真对待,及时治疗,它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祖国传统医学管这个病,叫做脱疽。就分型来看,最初局部缺血的时候,一般划分为寒湿阻络。到后来,下肢营养障碍了,一般划分为血脉痹阻。再后来,可划分为热毒伤阴、气血两虚等等。这时候患者症状就十分严重了。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寒湿阻络是最多见的。这类人的典型表现就是,患肢发凉、疼痛、麻木,遇寒加重,走路时间长了腿疼,跛行,休息之后可以缓解。另外就是,患侧皮肤可能苍白、枯槁,摸上去不温。还有他们的足部动脉,你一摸,跳动不明显。中医管这个叫做趺阳脉沉弱。看舌脉,往往是舌淡苔白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者沉细。
这个现象,咱们用中医的思路看,就是寒湿凝滞,下肢阳气不通,气血受阻、经脉阻滞。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中医外科学里头,对此有明确的论述。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传统配伍加减,都可以用。但是我前面说这个啊,是北京杏林前辈房师的经验配伍。这是早在40年前就蜚声杏林的经验。
这里头啊,有大量温阳之品,比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同时,还有补气之品,如党参、黄芪。补气又补阳,脾肾双补,体现出温阳益气,打通下肢阳气的意图。在这个基础上,用大量活血化瘀之品,如赤芍、牛膝、桃仁、当归、红花、苏木。玄参一味,清热解毒散结,以防血瘀日久而化热。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脉管炎这个病,在冬天还真就可能加重。因冬天气温低,下肢阳气更为虚弱,症状会明显一点。上头这配伍啊,相对比较周正。它肯定不能适合所有人,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有指导意义的。我把它解读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也供杏林同行们参考。您如有需要,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化裁、应用。
当然,任何方法,都不能替代科学预防。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腿,尤其是双脚、小腿,距离心脏最远。它们是肢体末端,受阳气温煦最少啊。因此,它们易出现各种问题。故我们就要避免一些,导致下肢阳气不通的行为。比如说,长期不运动,对高血脂、高血糖置之不理,长期吸烟酗酒,不注意下肢保暖等等。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又:桃核承气汤源自《伤寒论》,原方为治疗伤寒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下焦蓄血证。本方是破血逐瘀的代表方剂。
后世对本方的临床应用颇多发展,总结认为临床具备以下指征:
1、少腹急结、便秘;
2、如狂或发狂、烦躁少寐、面赤、口干、目赤;
3、闭经或月经紫暗夹瘀块;
4、舌红紫暗、瘀斑瘀点、脉沉或弦数或沉涩等,便可应用桃核承气汤。
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瘀血性疾病、肠道疾病、泌尿系疾病及精神疾病等。但是临床上如果仅仅从方证相应的角度来应用桃核承气汤,则限制了该方的应用范围。
而要熟练应用本方,并对其适应证加以拓展,需要首先掌握《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而讨论六经的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盛衰变化为依据的,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阳气渐开,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与此,故为阳之"枢"。
顾植山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时空方位标示于太极图,形成了三阴三阳的太极时相图(如图1、2),形象地表达了"六气"的时空方位,也形象地阐释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的特点。
因此从不同的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六经",将"六经"各经经方特点与之相结合,将为临床经方的应用开辟更好的思路。
现从开阖枢理论探讨桃核承气汤病案一例如下: 图1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 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王某,女,36岁,2014年7月30 日初诊。
主诉:失眠、面部色斑2年。 患者2年前始出现失眠,入睡困难,伴心烦,下午及夜间加重,夜间睡眠4小时左右,逐渐出现面部色斑,以两颧部为主,面色萎黄,月经前腹痛怕冷,经量少,有血块,平素膝关节怕冷,手足凉,纳食可,大便不成形,日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暗,边有瘀斑,舌尖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下焦蓄血,枢机不利。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9g 桂枝9g 大黄9g 枳实9g 干姜9g炙甘草6g 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空腹服用。
二诊:药后睡眠明显改善,入睡好,手脚温,心烦减轻,体力可,大便日两次,不成形,舌暗转为淡,舌尖红,苔薄黄,脉弦。
桃仁9g 桂枝9g 大黄9g 枳实9g 干姜9g 炙甘草6g 柴胡12g 白芍15g 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空腹服用。
三诊,诸证改善,桃核承气汤加舒肝健脾活血之药以调理善后。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1.下焦蓄血的症状;2.症状多在下午及晚上加重;3.心火不降而烦躁,肾水不温下焦寒证。
由此可知此患者因下焦蓄血,致阴阳之气不相衔接,阳明不能藏阖于阴。《四圣心源・天人解》曰: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阳明燥金不降则心火不能下行温肾,表现为在上则心烦、易怒、入睡困难,下午及上半夜加重,在下则阳气不能下温,肾水不温而见下肢凉,腹冷等特点。
方中桃仁与大黄当为主药,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攻逐瘀血,导热下行;芒硝软坚化瘀,泻热下行;桂枝温通经络,畅利血行,炙甘草调和诸药。
整方活血化瘀,通下泻热。瘀热得泄则阴阳之气相接,心火得降,肾水得温,诸证得除。患者面部色斑因长期火热煎灼,痰瘀郁于上,故应善后继续调理。
故可认为桃核承气汤可以治疗蓄血证而伴有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明不阖的病症。运用三阳三阳开阖枢理论来分析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为拓宽其应用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