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物》(二)特各邮票表现内容流传,四件国宝描绘海上丝绸繁华

    继在2018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一)邮票之后,中国邮政将在2021年6月12日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二)邮票发行。

《丝绸之路文物》(二)

中国邮政将继2018年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一)邮票之后,将在2021年6月12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二)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蒜头纹银盒

这件蒜头纹银盒,这件银器是1983年出土于广州南越王赵眜之墓。盖身相合,呈扁球体;盖面隆圆,顶部有两圈凹线弦纹,构成一圈宽带。银盒盖的外周及腹部为对外交错的蒜头形凸纹,每个蒜头形外凸内凹,错综有序、交相辉映的明暗对比,铸造过程中使用捶揲工艺制作制作,使全器折射出贵金属器皿独有的美。

首先这个纹饰中的“蒜”就不一般,今天我们日常所见到的蒜,其原产于中亚一带,一般认为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凿空丝路”之后,才传入中原的,但是这件文物是出土于西汉初期的南越王赵眜的墓中,这就产生了很大分歧,有学者认为是舶来品;也有学者根据墓中出土其他银器,判定其先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由中国工匠再加工,是中西合璧,甚具创意的艺术品。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这件文物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岭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舶来品”。

孔雀蓝釉三系陶瓶

这件陶瓶,是1965年在福建福州五代十国南汉南平王刘的的次女刘华之墓。因为这座古墓早年就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随葬品,孔雀蓝釉陶瓶就是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是被誉为“陶瓷的国度”,但是这件孔雀蓝釉三系陶瓶,在中国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其带有明显的西亚波斯风格,并且随着中亚等国考古发现同器形文物。证明这件文物系当时的“丝绸之路”在“安史之乱”之后,遭遇破坏,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根据中国考古出土情况,推测这类器物当时应该是回收,并不是大量出口到中国,所以墓主人是相当看重这件器物,才会选择使用它作为墓室的“长明灯”。当时一共出土三件,现在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福建博物馆、海交馆内。

青釉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大唐造,长沙窑;长沙窑,大唐造”在2017年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就出现了长沙窑的执壶。这不过节目组选择的是省博的一件诗文执壶,而这次邮政是选择的是收藏在长沙窑铜官博物馆内,一件从1998年“黑石号”打捞出水的贴花执壶。

南海一号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

这件产于浙江龙泉窑的菊瓣纹陶青瓷盘,本来在千年之前,被人烧造出来之后,装上货船,即将驶向远方。但是这艏货船行驶不远,就遭遇意外沉没。在千年之后1987年才被人们偶然间发现,经过专家认真考证,将其名为“南海一号”。

经过几十年间考古人员的付出,在“南海一号”上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这件南宋龙泉窑菊瓣纹盘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被海水侵蚀了千年,但是仍然保留的龙泉窑的“夺得千峰翠色来”,证明了千年之前,中国制瓷工艺的高超。

在2018年发行的《丝绸之路文物》(一)邮票,选取了四件在稀世国宝,展现已经被风沙掩埋的繁华。虽说这套邮票的行情一直不佳,但是其设计和印刷,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同类邮票中属于上层。所以这次发行《丝绸之路文物》(二)是否会保持相同的水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