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化病方【八】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袁家玑,191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医世家出身,1935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师承北京名老中医施今墨。现任贵阳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及贵州分会理事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袁氏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深究医经及前贤医著,善取各家之精华,辨证准确,论治灵活,于疑难杂证每起沉疴,青年时即蜚声医林,尤对内科、伤寒、温病造诣甚深,对“冠心病”、“中风”有独到之见解与治效,既重视心脾肝肾阴阳偏盛之本,又重视痰瘀气滞交阻之标,虚实兼顾,本标兼调,缓急分明。袁氏创制的“冠心通络舒郁丸”,对治疗冠心病有显著疗效。历年来袁氏撰著了《冠心病辨证论治体会》、《治疗中风的体会》、《心病辨证论治》等多篇论文;主编了贵州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林拔萃》、《伤寒论讲义》、《贵州民间药草》等七种著作;并参加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审订《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等多种书籍。

【名方】加味乌贝芨甘散

【组成】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用法】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方解】

  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本方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病例】

某女,18岁,脘痛二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反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X光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1×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三月,诸症好转。X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名医简介】

  袁正刚,男,江苏省南通市人,1918年12月生。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1936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接受名医丁甘仁学术思想,深得真传。1940年毕业。先后在上海、南通以医活人济世。1949年参加南通医学研究会任理事。卫生部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招生,1952年又考入北京医学院深造,1957年毕业,是我国首批获得中医西医双学历的医师。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季德胜蛇药片”、“陈照治疗瘰疬”的主要临床研究人员。1960年担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溃疡病”专题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中药大辞典》现代临部编写组长、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通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南通市分会副理事长、南通市科协常委等职。袁氏主要著作有:《溃疡病辨证分型的探讨》、《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24种中药对钩端螺旋体抑制的实验观察》、《王孟英医案按》、《论祛邪法在治疗学上的地位和作用》、《返流性胃炎的辨证治疗》等;与南京中医学院孟景春教授合编《中医各家学说选编》,并曾参加《中药大辞典》、《中医学》、《中医内科学》的编写。共发表中医学术论文20余篇。

【名方】安胃煎

【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

【功能】安胃、宁痛、散结。

【主治】胃脘痛、滞胀纳呆属气滞络阻者(慢性胃炎、胃窦炎)。

【方解】

  方中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专入脾胃二经,功专解热,可清胃热、健胃(安胃)益脾而散结、消除胀气、止痛,入煎当后下;生白芍性味酸微寒,气薄味厚,生用可降,有补胃敛阴、平肝之痛之功。白芍能缓肝之气血使之柔和,肝柔则脾不受侮而痛除,故有抑木之称。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经,有抗炎作用,且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从而保护胃粘膜。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书云:“治肝即可安胃”也;红花,味辛性温,专入肝经,功能破瘀生新,活血止痛。大贝母清热开郁,解毒散结,红花伍大贝母,共奏活络、散结之功;徐长卿,为镇静、止痛之要药;陈皮,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阴也,须年久者为美;徐长卿佐陈皮,调气而镇静。诸药合伍,共奏安胃、宁痛、散结之效也。

按语: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已为世人所公认。本病属中医胃脘痛之范畴。关于胃脘痛之病因病机,在中医典籍中记述较多。近年来,中医临床诊断中对胃脘痛的诊断分型(试行标准)分为七型,即:气滞证、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证、瘀血证、阴虚证和虚寒证等。但临证中各型错杂互见,虚实夹杂、寒热夹杂者多见之,当辨明主次,立法拟方用药,先后有序推之。袁氏中、西医学根基较深,是获得中、西医双学历的中医内科专家,从事临床40载,治疗胃病是其专长之一。“安胃煎”是袁氏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窦炎)气滞阻络证的一经验效方。其方立法、用药、配伍较为严谨,出奇制胜,少而精,临床疗效颇著。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患,服药当持之以恒,一般1月为1疗程。治疗中除发挥药效外,尤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过劳过累,食勿过咸,凡辛热动火之生姜、辣椒,寒凉刺激之蚌、蟹、桃、柿及冷饮皆当禁之。

【加减】口干、舌苔黄、脉弦滑者加制川军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脉平或缓者加高良姜4克。

【名医简介】

  章真如,男,192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武汉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内科主任医师。首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中医学会正、副理事长、武汉“内经”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中医药科研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章真如1942年拜江西名医许寿仁为师,从此涉足杏林,矢志岐黄。1953年被江西省选派参加中南大区卫生部举办的针灸师资训练班进修,并以优异成绩留武汉市针灸疗法门诊部工作,后合并转入武汉市中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医师、研究室副主任、内科主任等职。章老以《内经》阴阳学说为主导,多年来致力于朱丹溪学说研究,因此继承和发扬了朱丹溪学术思想。近十年来,他撰有《滋阴论》、《调气论》等专著,并先后在全国各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同时还主编了《中医急症》一书。章真如对肝胆疾病研究颇深,他在临床上对胆石症与胆道感染做了长期研究,并创制了“消石利胆丸”,临床总结318例,总有效率为90%,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的科研成果鉴定。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名方】疏肝利胆汤

【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朴10克,山楂10克。

【功能】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主治】肝胆湿热导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黄腻。

【用法】一日服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

  上述症状,属于肝气郁滞、胆气不畅、木郁土壅、湿热内蕴,其症胁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纳少、厌油、或作呕恶、嗳气,脉弦为肝脉,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结合临床诊断,本症与现代医学的胆石症与胆道感染基本一致。因此,本方治疗胆石症、胆道感染效果良好)。本方是从《伤寒论》大柴胡汤化裁而来,重在疏肝健脾理气、清热利胆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肝和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利胆通便;内金健脾消积;山楂入肝导滞;木香、厚朴宽中理气,共奏疏肝利肝作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加减】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二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名医简介】

  张继泽,1927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从父张泽生继续深造,跟随门诊、出诊,深得家传。1952年在卫生部举办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第6期师资班结业,1953年分配在江苏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1969年调至苏南煤矿医院任主治医师,1975年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迄今,曾任副院长、全国中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目前担任《江苏中医》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院专家委员会顾问组副组长等职。张氏擅长中医内科,在继承其父经验基础上,对诊治脾胃病有专长,并有所发展。认为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不是胃阴不足,而是中虚气滞,此类病人约占总病人数的55%,主张采用大剂甘温调中法则。曾先后发表《关于萎缩性胃炎的几个问题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等论文17篇。1990年8月应日本北海道汉方医学会、东洋医学会的邀请,参加第13届年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萎缩性胃炎诊治的学术报告,荣获该会发给的感谢状。1982年张氏等编著的《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行销全国,受到好评。1983年研制的“张泽生教授脾胃病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通过省科委、省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成果奖。

【名方】温阳健胃汤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lO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胃脘痛属于中虚气滞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解】

胃脘痛是常见症状。根据张氏1986~1987年207例胃脘痛统计,属中虚气滞型胃病占总病例数的55.1%,本方专为此型而设。张氏认为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中虚即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健旺,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胃亦得自养。若中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不得舒展畅运,甚而变成滞气,形成中虚气滞证。临床常见病人痞闷不舒,胃脘隐痛,喜热喜按,得食则痛缓,舌苔薄白或胖白,脉濡细。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汲取先贤“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属土,惟火能生”的学术思想,自拟温阳健胃汤,冀能甘温补中,中气得益,湿化气行,升降润燥复常,以达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目的。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善治脾胃气虚诸症,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但使用时白芍用量要倍于桂枝量,取其温阳而不伤阴,又能加强止痛之力,高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化痰理气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经临床使用,有效率达95%。

【加减】食欲不振去党参,加炒山楂、鸡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神曲;睡眠欠佳加熟枣仁、夜交藤。

【名医简介】

  张介安,生于1921年,湖北黄陂县人,家世六代业医,专擅儿科。张老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祖国医学,年幼曾学中药炮制法及随父张百川学医八年,选读医学经典及家传善本,此后开始临床应诊。曾任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儿科学会理事长、武汉市卫生系统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主任医师。张老行医四十余载,在小儿望诊及用药上有独特的经验,善从观形色、察苗窍中辨证定证,进而以审证求因的方法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疗效显著。采用攻下治疗小儿顽疾、重症、危症亦颇具成效。“三包末药,一张处方”是张氏祖传治病的独到之处,故其父曾吟诗曰:“吾家素业小儿科,医钵真传活幼多,妙在一单三贴药,筹方症上不蹉跎。”其经验方具有:“药味少、药量小、价格廉、效果好、重复性强”的特点,如:消食一号(该院现制成消食口服液),麻甘二号,六味止泻散,克咳喘等方药用于临床,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撰有《中医急症》(儿科部分),发表了《攻下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等论文10余篇。

【名方】消食散

【组成】厚朴200克,内金、陈皮各6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气消积,导滞和胃。适应症: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寐不宁,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腻。

【用法】以上群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泡服,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7岁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量煎服,每日1剂。

【方解】

张老用消食散治病是从六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上出发的。胃属六腑之一,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时,六腑的纳运饮食,传导水谷是虚实更替,通而不滞。后世又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源于此理论根据,他认为:“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胃脉不通,气血不畅,故而百病皆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则诸证皆除。方中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膨胀为主药;辅以内金、槟榔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茯苓、陈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达到“菀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加减】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医简介】

  张镜人,生于1923年,原籍上海。出身中医世家,为第十二代传人。他幼承庭训,博习中医药学。1946年经国家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合格。张氏擅治热病及内科杂病。近年来,从事心血管病、脾胃病、肾病、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证治研究。曾采用益肾健脾、清热化湿配合泄浊法,邪正兼顾,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取得良好效果,获1981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又创立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使胃粘膜腺体萎缩逆转,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获1986年(部级)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及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编《辞海》中医分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暨上海市分会副理事长。

【名方】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宣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馨。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汤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

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快膈,温而不燥;延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焦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栝楼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 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名医简介】

  张林,生于1941年,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现任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白城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会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省中医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白城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曾多次被评为省、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及白城市名中医。1997年被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40载,勤奋钻研,精通经旨,擅解疑难。广集古今中西之精华,立志于创立新医药学。临床擅治肝病、肾病、风湿病、结肠炎、冠心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盆腔炎、牛皮癣等顽疾,有独到见解,高效良方。尤其对肝硬化的诊治:他究其“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法,拟“人参鳖甲汤”,辨证加减,综合调治,疗效甚佳。曾主编及参编医著《简明中医内科手册》、《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等十一部,在国内外省以上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六十二篇,参加“莱菔子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乙级奖。

【名方】人参鳖甲汤

【组成】白参20克,当归、川芎、茵陈各25克,姜黄、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鸡内金各15克,鳖甲、土鳖虫、柴胡、青皮、白术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为主。

【用法】将鳖甲、内金捣碎先煎半小时,再兑入其它药,慢火两煎,取药液300毫升,分两次空腹温服。

【方解】

  肝硬化多由肝炎、酒精中毒、情志郁结等因,致使疫毒湿热伤及气血,肝脾肾三焦功能失司。邪深病重,气血精微大败,水失运化,虚中挟实,多属危候。故此,方以白参、白术健脾益气,川芎、当归、赤芍、丹皮养血柔肝,化瘀生新,疏通脉络之品为其主药;辅以鳖甲、土鳖虫、姜黄、郁金活血破瘀,软坚散结,去痞消积之品助其主药攻其症结;以茵陈、茯苓、甘草清热解毒,除湿利水,益肾通利三焦;以柴胡、青皮泻热解郁、疏肝利胆,理气和胃为其佐使;故诸药配伍,臌胀可愈。

临床应用:此方虽然长于肝血瘀阻之臌胀,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机症状各有不同。所以临床应审因辨证,加减用药,他还主张内外合治,药食并用,综合治疗。如症见湿热偏盛,黄疸,便秘者:重用茵陈,加板蓝根、大黄、枳实、垂盆草、桃仁。寒湿困脾,腹泻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肿大者:加黄精、神曲、山药、甲珠。脘胁胀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黄、龙爪菊、垂盆草、红花捣制的“大龙垂红膏”敷患处。体壮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丑研制的“逐水散”枣汤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肾阳虚,腹水及周身水肿重者:酌减姜黄、郁金、土虫等,重用白术,加泽泻、蝼蛄、猪苓、大毛、桂枝。肝肾阴虚,气血失和,血小板减少,热伤脉络而致吐、衄、便血者:酌减姜黄、郁金、丹皮、土虫,加广角、仙鹤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过多者:加黄芪、伏龙肝。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莱菔子、丹参、五味子等。大三阳久不转阴者:重用白术、白芍;加双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腹水不尽,血浆蛋白低、球白倒置,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黄芪、黄精、白术、琥珀、白参、三七);配用药膳食疗“鲤鱼红豆冬瓜汤”(鲤鱼、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复期水消体虚者:配用“肝药”(紫河车、藏红花、红参、茵陈、土虫、姜黄、内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调之。

【名医简介】

  张涛清,1915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929年拜当地名医王玉为师,从此步入医门,先后在烟台、北京等地行医。1952年初参加中央卫生部举办的针灸研究班深造提高,同年11月赴甘肃工作,从此悬壶陇上。张氏从五十年代起即注重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细菌性痢疾、糖尿病、小儿麻痹、咽喉炎、声带小结、视神经萎缩等病针灸效果显著。创针灸治痢五穴方用于急慢性菌痢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先后撰写《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42例疗效观察及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实验研究》等论文三十余篇。还编著了《针灸治疗菌痢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集》、《甲乙经原文出处考》等书籍。张氏曾先后两次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并两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厅局级科技成果及优秀论文奖。1982年获省劳模称号。历任省政协二至六届委员。现任甘肃省中医院名誉院长,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顾问,甘肃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名方】针灸治痢方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穴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方解】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之募,疏调肠腑,理中气消积滞。关元、下脘为任脉经穴,前者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后者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穴,疏通肠胃,理气导滞,清化湿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鼓舞中土,培生化之源,中气健旺,自能化生气血。神阙为任脉经穴,用艾炷隔盐灸,温通元阳,补益肾气,健运胃肠,化湿热祛积滞。共奏清热除湿,理气导滞,固本补虚,平复阴阳之功。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阴交针刺。

名医简介】

  张天侨,1918年生,江苏镇江人,现为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主任中医师(顾问)。张氏师从上海名医丁济万。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合格。1955年参加医院工作。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载。早年因季节流行性热病较多,且上海为大都市,人烟稠密,因而对流行性病治疗积有丰富经验。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治疗众多杂病,常持两个原则:一是杂病有其病情夹杂的特点,所以重视调理和留人治疗的原则;二是时代进展,病种有新出,药物有新知,重视“今病”和“今药”的运用,因而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和病家的信赖。著有《痛症专辑·治痛十法》等,发表论文近20篇。

【名方】肠结汤

【组成】炒莱菔子30克,紫苏9克,川芎2克,当归9克。

【功能】行气活血,通肠导滞。

【主治】肠中有结,梗阻不通,便秘腹胀,不得矢气,或伴呕吐。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肠结症,因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形成胀痛呕闭四大主症。有食、虫、疝、积以及六淫七情等肠内、肠外病因。首要解决的是闭症(大便不通),闭症能解,胀痛呕皆可顺利而解。本方莱菔子、紫苏取其行气宽中、消食化滞、通利二肠,配以芎归行气活血,共成通结之功。盖不得矢气者气不行也,古云“气为百病母”,又云“气如橐龠”,故有形之结先借无形之气以推之。

  按语:《伤寒论》用承气汤法“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此症腹胀闭不得矢气,属慎用承气下法之例。想因梗阻之结,不同于一般燥矢,有其二肠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如不完全性梗阻,承气攻之可能下达,若完全性梗阻,峻药猛攻,恐有胀满不能食,甚至肠膜破损下血之虞,故《伤寒论》只用小承气汤试探之法,在今日当以保守疗法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处理。

【加减】可先用莱菔、葱头炒热外敷脐腹;呕吐加玉枢丹1克,妊娠呕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苏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壳、厚朴;生冷积滞发病者加公丁香、干姜;有腹部手术史肠粘连病史者加徐长卿、黄柏;疝气加柴胡、乌药;蛔虫加乌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黄至宝丹1粒;气虚加党参、升麻;津亏加石斛。

【病例】

王姓5月女婴,患中毒性出血性小肠炎、麻痹性肠梗阻,用牛黄至宝丹1粒化服,外用莱菔、葱头热敷,体温下降,便通正常,腹膨即消。又治郭男75岁,腹部剧痛阵发,1日数次,便闭无矢气,满舌厚苔,脉弦,2年前有回盲部肿瘤手术史,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用莱菔子、紫苏、枳实、厚朴、柴胡、赤芍、徐长卿、忍冬藤、川芎、当归,药后便通痛解。

【名医简介】

  张学增,生于1937年,山东宁津人,现任德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兼任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山东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理事,省中医心脑病学会理事,妇科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求学工作期间,亲聆全国著名中医秦伯未、任应秋、王鹏飞等老师的教诲并深得其传,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73年要求调回原籍德州,先后在医专、人民医院、中医院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和领导工作,3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事业,勤奋钻研,学风严谨,思路开拓,擅长于内、妇、儿、针灸诸科疾病的诊治,尤精于心脑血管病、消化、呼吸等疑难病的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倡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专药相结合,他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力雄而量足,常以“胆大心细、智圆行方”,严以律己,医理娴熟,学验俱丰。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已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奖,“安老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获市卫生科技成果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参与撰著《中国基本中成药》、《中英文实用中医文库》等四部专著。任德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院院长兼书记10年,将一个不足百人、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的“烂摊子”,建成拥有200多职工、科室齐全,有门诊、病房、宿舍数幢大楼,固定资产800多万元的现代化综合中医院。1990年被授予优秀党员、地区名中医师等荣誉称号。

【名方】参苓赤白止泻汤

【组成】党参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肉蔻10克,莲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补肾,涩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脾失健运,大肠不固致泄泻经久不愈者(肾脾两虚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用法】浸泡2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头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

  泄泻病因虽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不同,导致脾、胃、肾、大小肠之功能失调是其共同的关键,特别是久泻缠绵必体弱阳虚、肾阳虚损命门火衰,不仅二便失司,还致脾失温煦健运之职,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肠虚不固则泄泻难愈。方用党参、白术甘温健中益气;茯苓甘平入脾胃肺肾,既健脾补中又利水渗湿;赤石脂、肉蔻甘温入肾大肠,是收敛固涩止泻的要药,60年代初目睹名师王鹏飞用之治疗急慢性虚寒型腹泻患儿均应手取效;补骨脂温涩入肾,壮阳固肠,是为温肾健脾要药;莲肉甘涩平入脾肾,既补脾止泻又益肾固涩;椿根皮苦涩寒入胃大肠,用于本方既防过于温燥又能涩肠固下止泻。

临床应用:本方对虚寒型急、慢性腹泻标本兼治,平稳有效,如进3剂不能显效加诃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泻缓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壳10克;纳呆恶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泻向愈仍面色苍白、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6克、炒干姜10克;泄泻虽愈而见口、鼻、咽干燥、目涩者加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儿患者药量酌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问医生

(0)

相关推荐

  • 中医脾胃的概念,不仅是消化的概念,还包括...

    中医脾胃的概念,不仅是消化的概念,还包括代谢的概念.免疫的概念. 白清佐名老中医对后天之本的独到见解: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乃一身之轮轴,升降之枢纽.脾自左升,肝肾随之,清阳得伸,故肝肾不郁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九】【转载】

    名中医消化病方[九] 发表者:赵东奇 676人已读 [名医简介] 张云鹏,男,1931出生,江苏人.主任医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七】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姚子扬,1916年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任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协会员.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临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五】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抚宁县人,现为青海省中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陆氏于1947年参加革命,从事部队医护工作,曾进入华北军区卫生干部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 ...

  • 名中医消化病方【四】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廖孔禹,生于1920年,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廖氏祖父.父亲是该县名医,廖氏幼承庭训,高中毕业后曾赴南洋印尼.新加坡兄长处习医.40年代进入同济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三】

    发表者:赵东奇 477人已读 [名医简介] 李昌源,1916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33年跟师学医4载,1937年考入成都国医馆.后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开业行医.1958年到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临床及理 ...

  •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icon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icon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黄芪.党参.蜜甘草icon.赤芍.白及. ...

  •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黄芪.党参.蜜甘草.赤芍.白及.制乳香.当归.茯苓 ...

  • 国家级名中医的长寿方公开,人手一份!千金难买,管用

    作者 / 真一老师 很多名老中医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体没有一点儿病痛. " 他们有的100岁还出诊 80多岁没有糖尿病.高血压 70多岁像50岁 就算得了慢性病,也一样长寿! ...

  • 国家级名中医的长寿方公开

    杨友鹤教授一百多岁时,仍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坐诊.在养生方面,他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自身的免疫功能好,病邪就不容易入侵.他家里备有一种叫"三解汤&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