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一)

当发汗太过,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桂枝甘草汤。

回过头来看桂枝甘草汤,当我们发汗以后,下面的水不能补位,被堵在胸膈这个地方,引起了心下悸,叉手自冒心,按在那里会舒服一些,中医有个概念,只要是拒按的,按到不舒服,那就代表里面是实的,表示里面有东西,例如肿块,肿瘤,大便堵到。只要是喜按,那就代表里面是虚的,没有东西,是空的。

正常人发汗就好了,有的人人平常肠胃就不好,汗发掉了,水气不能很快的补位,就出现了心下悸,叉手自冒心,按到会舒服一点,表示里面是虚证,是水往上冲堵到了。

我们人体里的水和水气是不相等的,水气是我们身体所受用的,水,我们身体是不受用的,也就是说水气是热水,水是冷水,是寒的,我们像这样来理解。这个冷水到达心下以后,心是火,是热的,就像汽车的引擎,汽车引擎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你倒上冷水试试看,会是什么结果,所以,我们人也是一样的,这个冷水到达心下以后,就会产生动悸,这个时候就是用桂枝甘草汤。

用桂枝的目的就是加强心脏博动的力量,博动的力量强,喷射的力量就会强,所以,桂枝甘草汤特别是对西医所说的什么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肌缺血,或者是风湿性心脏病,根据病情在这个基础方上进行加减,效果都是不错的。

桂枝在本草里专门详述了降冲逆,但是很多人对桂枝的理解只是辛温解表,仅作为解表药使用,而对桂枝其他的功效讲得少之又少,这样限制了桂枝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

桂枝除了辛温解表以外,他还可以降冲逆,对于气上冲,水气上冲,血气上冲,都能够降,《伤寒论》中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里说可与桂枝汤,就是说也可以用其他,从这里看,也就说明了桂枝降冲逆的作用,后面会用到桂枝加桂汤,也是利用桂枝降冲逆的效果。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桂枝如果四钱,甘草就用二钱,桂枝是甘草的两倍,因为发汗发太过了,甘草到胃里面去,把胃的津液补足。为什么只用桂枝不用白芍?为什么会动悸?平常喝水下去的时候,胃很热,水到胃里面的时候是气化上来的,,是成蒸气不是水。

水停在中脘这里,桂枝很热。桂枝下去会蒸发水往上走,还有心脏的外膜,有很多神经血脉在纵膈膜、横膈膜,在血管里面的是“血”,在神经淋巴系统的是“水”,桂枝下去让心脏喷射的力量很强,把停在心下的“水”很快的就气化了。

会动悸就是因为原本应该是“水气”上来就好了,结果是“水”上来,这个水是冷水,所以会动悸。这时候桂枝甘草下去,马上就把水气化。疏布到四肢上,症状就会去掉。这和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悸很像,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一定有咳喘。这个桂枝甘草汤没有咳症。

所以,桂枝甘草汤是心下动悸的时候用的,因为发阳发太多了,是阳虚。所以阳虚产生的心悸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可以降冲逆,所以这里会重用桂枝。后面会用到桂枝加桂汤,也是利用桂枝降冲逆的效果。

桂枝甘草汤就两位药,桂枝和甘草,剂量是四比二,桂枝比甘草多一倍,桂枝用四甘草二,温阳降逆心下悸。这个桂枝甘草汤证与小青龙汤证有点相似,小青龙汤的心下悸是有咳嗽,而桂枝甘草汤的心下悸是没有咳嗽,在这里做一个比较。桂枝甘草汤重用桂枝,用三碗水煮成一碗水,一次性服用。

桂枝甘草汤方歌把桂枝甘草汤证的病理病机和作用描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对经方的运用和总结恰到好处,这让我们后人来学习捡了很大的便宜,当然,这也是前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来看看桂枝甘草汤的方歌是怎么写的:“桂枝甘草汤方简,二味量大而力专,汗出过多心下悸,温阳降逆证能痊。”只要把这二十八个字记清楚了,再把方剂比例记清楚了,桂枝甘草汤该怎么用,心里也就明了了。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4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4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 ...

  •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6

    伤寒论的学习是很严谨的一个方剂一个方剂去认识的,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很细微的辨证点. 病毒性的疾病,六经主证都抓得到.伤寒论辩证正确的话,难医的大病也能医好. 大青龙汤 [7.8]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