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痛苦:成长一定是痛苦的,否则你就没有在成长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最伟大的真理。——《少有人走的路》
人生最爽的事。
就是在快乐中获得想要的一切。
只是这大概只存在于意淫之中,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些东西,你就得付出同样的代价。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是懂的,只是我们仍想要一边获得,一边开心,毕竟谁会想要痛苦呢?
黄执中说「我们人大概是唯一一种,每天需要不断去做很多痛苦的事的生物」。
早上要早起,从温暖的被窝到一个寒冷的环境;白天要听很多无聊的课,有时还要做很多痛苦的作业;考研的还要经常逼着自己学习各种课程;有时还要去参加很多不喜欢的社交活动。
跟大家一样,我也每天都处在这样和那样的痛苦之中。早起、看书、学习各种课程、组织作业打卡、写文章等等,甚至出门买份早餐都是痛苦。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经历这些痛苦呢?我们难道就不能快乐的就达到我们所有的目的吗?
很遗憾的告诉你,大多数时候不能,说大多数其实还保守了,是几乎不能,这么久我都未曾找到一个站得住脚的反例。
这就是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成长一定是痛苦的。
最初的念头来自于读书这件事。
我的读书史始于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是我第一次爱上读书。再后来就是大冰,那阵我在复读,同桌也很喜欢大冰,于是买了他所有的书,我俩就在课间的间隙看完了那些热血与美好的江湖故事。
接着是刘同的书,到了大学又喜欢上了卢思浩、关东野客和蔡崇达。
如果你留心一些,就会发现,这些书都是散文,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就是我最爱读的书。
但是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不能只读你喜欢的书,你还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都要读一些才好。”
后来我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就是多元思维模型。
那之后,我开始留意一个规律,好像那些让我们做起来感到很舒适的东西,其实已经不能带给我们多少成长。
而那些我们不情愿去做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成长。
正如达利欧所说「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所以如果你想要成长,你唯一的途径就是拥抱痛苦」。
思考度
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
有很多解释,解释的方向也有很多,我想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叫做“思考度”。
一件事情,如果是几乎不需要思考的,一般就倾向于更快乐。
比如,打游戏的时候,如果是一顿瞎几把疯狂输出,那是很爽的;而如果现在你成了职业选手,要求你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战术和打法,那是很痛苦的。
比如,上课的时候,最好是只带两只耳朵,听老师嘚吧嘚讲就好了;而如果老师突然对我们提几个问题,让我们拿出答案来,那是很痛苦的。
比如,此时此刻,只要从上往下,快速的把所有文字滑完就好了;千万不要让我去思考,我的人生中那些常常让我感到痛苦的事是哪些,为什么我会逃避做痛苦的事,这给我什么启发?
看到了吗?只要不思考,再痛苦的事,其实还OK啦;而一旦要你深度思考,即使是想打游戏这种非常快乐的事也会变得痛苦。
而且痛苦的程度还会随着思考的程度加深,而变得越来越痛苦。
如果你明白了这点,你就知道了,我们人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只是大脑不知道的是,我们今天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我们发展出了互联网,每天大量的信息铺面而来,我们的生存难度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如果不学习,我们就会沦为无用的人。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或者说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话,你就不得不反抗自己的大脑,去做一些必要的痛苦。
高级的快乐
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边快乐,一边成长吗?
那要看你如何定义快乐了。
如果你认为打游戏、刷剧、看抖音、睡懒觉叫做快乐,很遗憾的告诉你,不能。
这些都是及时快乐,是短暂的,只在玩的时候快乐,但过后就是巨大的空虚袭来。
这是低级的快乐。
那什么叫做高级的快乐呢?我叫它痛快。
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痛苦,但过后你会感觉到极大的满足感,且持续时间很长。
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低级的快乐如打游戏、刷抖音,过后是巨大的空虚感;高级的快乐,于校园君而言,如写一篇文章,虽然写之前很不情愿,写的时候是巨大的痛苦,但是写完之后是巨大的满足感,而且这种快乐能持续好多天,有时候甚至几个月之后突然想起还会骄傲。
与你而言,像是考下四六级、雅思托福,像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的收获,像是努力之后达到自己的预期。
如果要追求快乐,希望你去追求持久的快乐。那种快乐做的时候是痛苦的,但做完之后是巨大的满足感,我们称之为“痛快”,痛苦并且快乐。
痛苦不等于成长
虽然成长几乎都是痛苦的,但是痛苦却并不等于成长。
拥抱痛苦并不是让你逼迫自己一味的去做痛苦的事,那不叫成长,那叫变态。
可能文章一开头你就在怀疑了,谁的生活容易过呢?有多少人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的,你说得很对,我们又何曾容易过呢?
即使我们天天玩,我们仍过得痛苦,那是来自内心空虚的痛苦,是来自蹉跎的痛苦。
既然结果都是痛苦,那为什么不主动拥抱,而是选择逃避呢?至少主动权还在我们身上。
但还有种痛苦,是因为选择方向的痛苦。
比如我父亲,从小过着我无法想象的痛苦,吃不饱穿不暖,还没日没夜的工作。好不容易改革开放了,挣了点钱,却因为房子、家庭、母亲的大病,过得无比节约,吃不敢吃好,也舍不得买新衣服,吃了一辈子苦。
虽然我很敬佩我父亲,但是这样的痛苦确实是无效的。但是也没办法,那是时代大背景决定了。
但是你不一样,你学历高,见识广,你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选择,你只是害怕痛苦。
这是痛苦不等于成长的第一个原因,选择方向的问题。比如开公司和下苦力都很痛苦,但是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痛苦不等于成长的第二个原因是,痛苦之后没有及时反思。
《原则》这本书里,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个公式,叫做痛苦 反思=进步。
是的,如果没有反思,痛苦就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我自己,从高一到高三,我几乎是班里最努力的那个人,但是却每次考试垫底,你能理解那种失落和恨铁不成钢的痛苦吗?
高三的时候,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每天晚上到操场狂奔才好受些,每次洗澡的时候,都要接一大桶水从头上直倾而下。
然而那么勤奋,做了那么多痛苦的事,高考却还是名落孙山。
这就是因为缺乏反思,只知道一味的努力,用一次次的挫折来感动自己。可是挫折和痛苦本身并不等于成长,痛苦之后你还必须得反思。
后来复读,一下子就开窍了,每考一次就重新刷新我的学习方法,反思我做的每一步,最后如愿考到了我今天的大学。
于你也一样,我其实不愿你去拥抱痛苦,我怕你陷入自我的感动之中,而忘了反思,最后做了无用的努力,经历无用的痛苦。
无奈的是,反思这件事其实更痛苦,前面我们就讲了,思考度与痛苦密切相关。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这是一个死循环。
我们天性里喜欢快乐,喜欢舒适区,但是这种快乐是很短暂的,过去之后就是巨大的空虚感;
于是这逼着我们去更努力一些,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的事,比如学习,比如工作;
可是由于痛苦并不等于成长,我们还需要选对方向,最重要的还要在痛苦之后及时反思;
但是思考度越大,就越痛苦,这就导致我们害怕思考;
可是没有反思,痛苦就没有意义。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历了无谓的痛苦,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
成长即痛苦之于我
我是在上个寒假感悟的,当时在被窝里玩手机,突然看到一句话“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内心最后的侥幸突然像玻璃渣子,碎了一地。
从那之后我开始思考痛苦与成长的关系,我也曾想找出反例来反击这个模型,很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找到。
不过它却成了我最好的“自我激励”,每当我该做什么,却因为害怕痛苦,迟迟不愿行动的时候,我就用它来勉励自己,成长一定是痛苦的。
比如早上待在被窝里不想起来,我就告诉自己,成长一定是痛苦的;比如玩手机玩得不想学习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成长一定是痛苦的;比如,今天该写文章了,却还是一拖再拖,我就告诉自己成长一定是痛苦的。
如此之后,我就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成长即痛苦”这件事。连痛苦都能成为朋友,我还有敌人吗?
我们人这一生都要经历痛苦,一种是短暂快乐之后空虚的痛苦,一种是痛苦之后长期满足的痛快。
空虚的痛苦与满足的痛快,我宁愿选择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