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屠呦呦奶奶再次震撼世界!而她的童年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
壹
屠呦呦团队有新突破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屠呦呦团队经过多年攻坚,终于在针对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此突破不仅对“青蒿素抗药性”有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48年前,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项伟大的发明挽救了全球尤其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也因此,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如今随着“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已经89岁高龄的屠呦呦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钻研,为全人类创造了新的希望。
很多人一定在想,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年少时一定出类拔萃,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吧!
其实正相反,屠呦呦读书时不仅不是学霸,工作后还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即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
屠呦呦的老师和同学曾介绍说,她读书时成绩平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学习天赋。
宁波效实中学保留的屠呦呦成绩单上的成绩也是高低不齐,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即便在获诺奖之前,屠呦呦也只是中药研究所的一个普通研究员,待遇不高,不为人所重视。
那么,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屠呦呦是怎么华丽转身,变成了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呢?
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贰
屠呦呦从小就是个精神富足的孩子。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就出自这句话。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屠濂规是个银行职员,从小接受过西化教育,甚好读书。
据说屠家顶楼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屠濂规的书房,也是屠呦呦最爱的去处。平时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拿本书来看。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备受疼爱。
重视教育的父亲不仅从小给了女儿完整的教育,更支持女儿去北大医学院读完了大学。屠呦呦曾表示: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能上大学,真的很幸运。
慈爱的母亲总会在屠呦呦繁忙的求学生活中,给女儿做她爱吃的腌香螺,满足女儿的口腹之欲。
开明的父母,慈爱的母亲,给了屠呦呦丰足的精神世界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她可以放心的扎下头做研究,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
即便在获诺奖之前,屠呦呦一直默默无闻,但她平凡而不平庸,凭借一腔热爱与韧劲,不羡名利,不慕繁华,终得一朝,惊艳天下。
有人说,精神丰富而饱满的孩子,有丰润的心灵,有纯粹的喜爱,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有朝气蓬勃的神气,能在不同的境遇里,焕发不同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叁
那么,怎样让孩子成为精神富足的人呢?
第一,艰苦朴素不等于一毛不拔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不管孩子想要什么,只要父母觉得没必要,就拒绝孩子的请求。
例如,孩子想去游乐场,但是父母觉得游乐场只是一个娱乐的地方,去不去都没有关系,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买文具或者教材……
家长的角度不一定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要杜绝孩子的肆意浪费,但也不能“一毛不拔”,完全忽略孩子的请求和意愿,要合理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体验和感受,充盈内在。
第二,物质满足不等于富养
有些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买他们想买的东西就算富养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会让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孩子由于没有缺少过什么东西,所以容易变得自私,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珍惜。
例如孩子不小心弄坏别人东西的时候,可能会说“不就是个玩具嘛,有什么了不起。”类似的话,不仅缺乏共情的能力,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最终会被小伙伴们抛弃。
第三,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
如果想要培养一个三观正确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尽量去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信有些父母听说过: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孩子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自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需求一直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确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父母需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然后尽可能满足或者疏导孩子。当然,这种做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家庭,大家需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Professor点评:
精神富足的孩子一定是个不缺爱的孩子。他们眼里的世界都是善意的、积极的;他们生活的态度都是乐观的、向上的;他们活着的状态也是多彩的、浪漫的。
丰富的心灵,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抚慰和智慧。他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会藏在他的气质里,随时随地地给予他们成长所需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