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从全局角度看中国乳业的发展
(本文系贾康先生2017年8月在《财经》与利乐公司合办的中国乳品企业客户论坛上的演讲(节选) )

我在此愿从全局角度试着谈一谈我怎么理解中国乳业的发展。
大家都记忆犹新,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内蒙所在的辖区里崛起了中国乳业非常有影响的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厂家,我也知道他们与利乐这样的国际市场上早早已经树立品牌效应的企业配合,形成了相互合作的共同发展。但是不得不说到前些年中国乳业发展中受到的冲击:三鹿奶粉代表的三氯氰胺事件,冲击之下曾经出现过中国老百姓对于本土乳品信任度急剧降低以后,不惜代价,纷纷找各种渠道去购买国际上别国的奶粉的情况,比如据称新西兰有一段儿都招架不住了,香港市场上还有限购措施。后来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调整,我们这几年听到的信息是在发展过程中,本土的乳制品业在消化了冲击因素后,在发展空间中重拾升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吸取教训以后,中国的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会更多考虑怎么样防范风险,一些具体的公关应急机制也有所构建,这是大家已有观察的。那么,如果现在来前瞻中国乳业发展,应该怎么看待?我在相关调查这方面做得不够,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经济问题的研究者,我想还是探索性地谈几个观点。首先我认为在这些年发展形成一定经验之后,从乳业看全局,对中国经济应有个总体判断:中国经济在2011年以后,虽然增长速度一路下滑,但是从大势来看,现在已有一个我们可以谨慎乐观的判断,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到现在连续八个季度,两年的时间,中国的GDP这个龙头指标可不是继续下行了,它是已经落在6.7%增长速度这样一个中高速平台上,这是在2011年经济下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一个平台的出现,这个平台——开始可称为短期的小平台,而现在已经具有了连续8个季度的中期特征,而且在最近几个季度的表现上,是从6.7略升到6.8、6.9,虽不排除它向下的波动(现在有些预测,中国今年上半年虽两个季度报6.9,但下半年可能要下调),但是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这个回调不会非常有力度。回调中,如果下半年为6.7,那么全年是差不多6.8的增长,如果降到6.5,全年累计也应有6.7左右的增长。如果处理得好,加上优化结构的种种努力,我们应该力求把延续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段的已带有中期特征的平台,对接到“新常态”由新到常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去,就是使6.5-7%的区间成为一个中高速的稳定特征而延续为中长期状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结构确实得到一定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就业方面,稳定地在每年都有1300万个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提供出来,综合体现着增长质量确实有提高,结构得到优化。虽然还有种种问题,但如果能把这个态势维持住,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再往后5年、8年,甚至10年、10年以上这样一个中高速的常态。新常态就由新入常已很有希望,而且不要忘了,中国现在基数已抬得很高,总量世界老二,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能在这样一个中高速增长平台上运行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不言而喻,它将体现的是中国在已经具有的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新台阶上,伴随市场潜力而进一步展示成长性。这样一个前景,我认为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虽然不否定中国现在还有种种挑战和问题、不确定性、内部的很多矛盾需要克服,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还要看十九大给出什么指导,等等,但是只要不出特别大的意外,比如说能维持住国际上的战略平衡,不出现战争,那么一些局部的摩擦和一些麻烦,不会影响总体的大势。未来我们新常态由新到常的实现,会进一步优化市场上投资、消费的预期,反过来又会引导发展过程在中高速平台上的向前延伸。
于是可以跟着说,中国的乳业发展,自然应会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看重的前景,即在下一阶段,在我们现在感觉经受过洗礼、重拾升势之后,出现乳业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个发展会伴随中国市场潜力中所谓“后发优势”的进一步体现。中国现在作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其实在全世界的投资界看来几乎已是一个共识了:虽然一方面还有舆论上不时出现的“中国崩溃论”这种刺耳的声音,其实这也是有警示意义的,只是说到崩溃太危言耸听了?但另外一方面,我接触到的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他们都非常看重展现在眼前的中国投资机会。
关于中国乳业的投资机会,我试着举例来说一说,至少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乳制品在消费方面会上升,从现在按大概率说,不止是会与总体的消费同步,应当还要更快一些。看中国这几年的数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7%以下,但是消费增长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看,要比经济增长幅度更高一些,从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如果说GDP两位数为高增长的话,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目前继续带有高增长的特征。在中国消费潜力得到发挥的同时,按照一般的规律,老百姓会越来越接受动物蛋白和乳制品,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在城镇、中心区域,乳制品,特别是适合某些区域消费习惯与特征的乳制品,往往会以更高的增长率在市场上有所表现,形成市场份额的扩大。 这里面就应提及国际经验可能表明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今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对于撒切尔夫人执政生涯的评价。大家知道撒切尔夫人创造了二战以后英国首相最长执政时间的记录,对她有很多正面评价,但也有激烈的负面评价,在导致她最后不得不下台的“人头税”前面,还有一个风波,是撒切尔夫人按照她的理念,取消了英国在“福利国家”概念下原对7岁到11岁学生免费提供的学生奶——这是政府以公共资源支持的乳制品供给。她的这个取消举措不得人心。对照一下,在中国前些年,就有人提出有无可能在政府财政支持下,企业配合,在中国形成稳定的学生奶的供给机制。据我所知,这事没有成气候,但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有对学生免费的加餐试点。如果像英国这样,工业革命后,在很长时间段形成与义务教育配套的福利性供给制,中国在后发过程中,至少在一个时期之内这种学生奶的有效供给得到政策支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当然要解决很多问题,如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保证质量的问题,社会认可的问题,等等。如果学生奶在中国真正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供给机制,它对民族的贡献,用得上前些年听过的一句话:“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我印象很深的是,日本消费提升过程,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动物蛋白增加中有乳品消费,使日本人的体质从年轻一代开始明显提高,身高也上来了,综合指标也提升了。我总觉得这方面的潜力空间还很大。现在,到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可支持相关的方案水平的提高,形成“后发优势”。中国现在还有总体来说“发展中经济体”的通盘特征,大量潜在的需求如果得到有效供给回应的时候,会使乳制品生产和供应形成新的局面。发展中的这种机遇如果形成可行方案后,当然需要政策的助力和引导,这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有几个基本概念。
一是,学术界很有争议的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在我看来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合理掌握的问题。所有的经济体都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对产业发展怎么把它引导好——不光要有良好愿望和正确方向,还要有合理可行的政府执行机制,这个机制里要有倾斜支持政策。比如中国的农业被认为是弱势产业,一定要有工业和城镇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反哺,这都是说了多年的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相关的政策设计。而乳业是属于大农业概念下的相关概念,支持与大农业相关的养殖产业的发展政策中,自然要有相关内容。
二是,要进一步探讨税收方面的政策合理设计问题。据我所知,营改增之后, 形成了与农业对应的13%优惠税率,是标准税率水平以下的照顾税率,而现在最新的精神,是把13%和更低的11%,从低合并到11%。我们乳业的市场主体对和农业、乳品相关的增值税,要密切跟踪政府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这是与行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掌握得好,充分利用政策,可以更好发展。
另外第三,乳品行业还应更多关注一个“设施农业”的概念,比如搞大棚,搞成规模的畜牧业发展中的,奶牛场,这都可以认为是设施农业,有农业综合开发的专门资金可以提供支持。
还有第四,就是说了多年的产供销一条龙,结合供应链创新发展,结合现在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信息支持,也应使我们在这方面更好的结合涉农政策倾斜,结合改进民生的政策倾斜,特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进一步在中国农村区域来形成一个合力支持超常发展——这些都可能直接、间接地助力乳业发展。涉农资金的整合怎么更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怎样更有效,都已说了多年,这方面要形成资金的合力,如果我们一个乳品企业,能够顺应这种政府的政策意图,形成合理方案,得到多种积极因素的组合,那么也就很有可能争取实现超常规发展。
另外第五,我还要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即一定要特别注意PPP概念。政府不遗余力支持PPP创新,对应的不光是架桥修路等等基础设施,还会对应到与产业相关的新区开发,往往还可能体现为连片开发。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跟他旁边的特色城镇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和其他相关项目,可以形成打包的建设,按照PPP来做,政府出一部分钱,是小头,调动引导社会资金一起来做,形成很成规模的大资金、大规划、大手笔的开发建设。在这里面,特别是为企业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新舞台,他们的贡献体现在基于合作各方利益共享,而绩效提升,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使惠及民生的很多事情做得更快更有效。这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示范案例,借鉴国际经验在本土做,企业界朋友要跟踪这个发展态势,在这方面寻找投资机遇——不排除以后一些建设项目和我们乳业的发展形成交集,结合我们的发展潜力打开新局面。
最后说一个我愿强调的观点:我们乳品行业,特别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下做好与自己相关的战略谋划,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供给对于消费引领的作用,表现为老百姓他们自己往往并说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有效供给,这个有效供给要有乳业生产经营这一方即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升级这方面找出出奇制胜的实施方案。结合全球化背景,我感觉中国大宗稳定的“衣食住行”社会需求中,“食”这方面的乳品行业,可从国际经验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前不久我到美国,在超市看到货架上卖的纸盒的奶制品琳琅满目,我自己喝到的加入杏仁成份的奶,口感非常好。我觉得这个杏仁奶对中老年特别适合——不要忘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隐含的潜在需求,现在大家都说每天吃点坚果,喝了这种奶就吸收了相关营养成分,中国中心城市区域的消费者会有广泛认同。通过国际经验的借鉴在战略层面考虑种种可能的创新升级,注重互联网+的配合、配套等等,中国乳业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不凡业绩。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