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拿那些 “熊孩子” 怎么办?
面对着网络上、生活中那些扑天盖地的“熊孩子”们,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近几个月,网上突现一大批熊孩子,无论是猛推孕妇、还是触摸他人的隐私部位,这些熊孩子的行为都已经触犯了他人道德底线,若是成人所为,早就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了。
只不过他们是孩子,他们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养育出了这些熊孩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涂写自己的人生,不仅需要倚靠成长过程中每一位良师的教诲,更是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我百度了一下网络上对熊孩子给出的定义:熊孩子,指调皮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我们总是在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过分重视课业教育的同时,却给孩子的素质教育成长环境留白,也因此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熊孩子。
我们的教育又是如何缺失了素质教育这一块拼图呢?
从年龄上来看,大部分熊孩子的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居多,上下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就这么一根独苗,长辈们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可想而知。
在家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是小霸王,说的话就是“圣旨”,动辄哭闹不止,长辈们只好服从。哪怕是孩子的父母想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都要遭遇上一辈老人的责难。
有了隔辈人当靠山,孩子自然有恃无恐,横行于街坊邻里之间。即便是惹了麻烦,不少人都会出言袒护:“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依然受长辈庇护。欺负别人家的娃不要紧,自家孩子受了委屈可不行。谁家的孩子都是宝,哪个孩子的家长也不是善茬。
一点点小麻烦就三头两头找上老师,弄得老师诚惶诚恐,左右为难。
上了小学以后,本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自己变得懂事了”的那部分家长,恐怕将继续打脸。孩子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也是最容易引导的时候。
这个时机一旦错过,恶习一旦养成,将给后面的教育工作增加更大的难度。亲自照顾孩子们成长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学东西的时候,好的行为习惯总也教不会,记不住。坏的却不同,经历过一次就记住了。
坏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再想去纠正可就麻烦了,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允许孩子反复。这些坏的行为习惯就跟人生病的道理是一样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自私跋扈、脾气暴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来成就小我等等,这些贯穿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随即慢慢显现。
这个时候,当家长的心里也开始着急了,但面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他们除了讥讽和打骂,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无助的家长们转而求助老师,可惜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我们的老师也非常不容易,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耳边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稍微出现一点批评的言语,他们就受不了了。
抵触行为导致他们轻则厌学、重则轻生,社会舆论的指向,弄得老师们纷纷提心吊胆,人人自危。各种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让老师们肩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了。
完成教学任务变得相对容易,育人却是一个难题。
另外,不排除一部分家长的教养水平很低,只养不教。俗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们有样学样,自然学不出好来。
家长们疏于管教,老师们引导延迟,熊孩子们就如此这般地出现了。其实,这些孩子行为失当的原因并不简单。
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孩子本身比较早熟,就会做出一些超出其年龄段的行为举止。还有一种就是孩子受家长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的一种坏习惯。
网络上的另一种呼声显然并不可取。它对付熊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直接以暴制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看,被暴力制服的孩子确实会“老实”一段时间,但是,一旦他成长起来,他行为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
因为在他的眼中,想做强者就需要长大,只要他不再弱小,他就具有了反抗的能力。来自外力的打压同样不是一种好的行为榜样。
过度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引导、都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做出一些不适当地行为来标榜自己,或者试图借此引起他人的关注。
无论您的孩子年龄多大,只要发现孩子有失范行为,都应该及时制止,引导教育,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与人相处。
作为家长,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影响到你的孩子,你的一言一行更是潜移默化到孩子的性格和思想里。
即便孩子的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只要家长不放弃,多花时间去陪伴孩子,用家庭正能量去影响和引导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耐心,都可以让我们的熊孩子转变成为好孩子。
要知道,抛开学校教育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反映出什么样的教育,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心目中的镜子,想要杜绝熊孩子的出现,就要把正确的观念演化成孩子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最终,你的教养不仅体现在你的身上,也将体现在你的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