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多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丨临帖十八谈之五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临帖十八谈”是「书艺咀华」于今年4月13日开设的专栏,主要目的是:就书友们关注的临帖热点、难点问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谈谈我们的看法。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往期评谈:

① 大咖们是怎样临帖的?丨临帖十八谈之一

② 书法临习到何时,才能创作?丨临帖十八谈之二

③ 临帖须学其平正,有人却偏爱学夸张处丨临帖十八谈之三

④ 意临的“意”,是什么意思?丨临帖十八谈之四

  正    文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书艺咀华的微信交流群中,经常遇到书友出示其临习作品后发问:“看看我临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老实说,有时候碍于各种因素,未必能及时、深入、客观、明确地答复。那么,还有其他办法吗?有,今天我们就提供一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这个办法说来也简单,就是“对比”,也就是拿你的临作与高手或者书法名家(此名家即实力派书家)的临作进行对比。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你对比之后,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了。新版小龙女的扮演者陈妍希,面对观众给予其“小笼包”的评价时,质疑自己真的那么不堪吗?嗯,其实没必要解释那么多,一张图基本就说明问题了:

当然,这还只是拿刘亦菲、而没有拿李若彤版的作对比,但是已经出现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效果,难道还需要到处去问吗?

可见,通过优劣对比,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之所以会这样,从心理学上讲,是因为当一个人缺乏外部信息时,会很容易在判断上产生盲目性。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在实践中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你日复一日临习一本帖子,临到一定时候,感觉已经临得“惟妙惟肖”,踌躇满志、洋洋得意,但同时又心里打鼓,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眼里怎么看。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判断通常会产生两种盲目性:

第一种:你会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的临作已近乎完美,而自己确实也实在找不出什么毛病了。

第二种:你会非常矛盾,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似乎已达极限、自己找不出毛病,久久不能再进一步,另一方面心里又没底,不知道究竟如何。

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说明你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就该找人看看、评评了。当然,在这种感觉尚未出现时,说明临帖还远远不够,应该踏踏实实精心临摹。空口无凭,下面我们就用实践中的例子说明一下:

上图中,左边的作品来自书艺咀华交流群中的书友,临的米芾,乍一看还不错,体势很像,但仔细看会发现:用笔不过关,主要是行笔太糙,点画不够精细,交代不清楚,总体上行笔慌率。但是,说实话,一般的书友临到这份儿上,自己是很难发现问题的。那么,我就给他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对象作参考,也就是右边的作品,这是一位青年书家吕英儒的米芾临作。对比来看,二者的差距就出来了,吕英儒的临作用笔极精细,交代清楚,把不拘小节的米芾临得更加甜熟,很符合今人的审美,当然这也是不足处,但是利大于弊。对初学者而言,就应该在用笔的精确、精细上下苦功,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曹宝麟临米芾

当然,当代其他的学米高手,他们的临作也可作为我们的对比对象,例如陈忠康,他是“十项全能”,可以考虑;还有曹宝麟,数十年如一日精研米芾,可以学习;周慧珺也是学米芾出身,她的方法可以借鉴,她的字不推荐。如果你能找来南宋吴琚的临作,那当然更好了。

清代篆书大家钱坫一向自负,他认为,篆书从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之后,就数他最牛逼了,于是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印,叫“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有一天,他看到一介布衣邓石如的篆书,不禁惊叹:“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就是说,这篆书除非李阳冰再生才能写出来啊,世间难道还有这样牛逼的人物?

上图为钱坫作,下图为邓石如作

是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说句毒辣的话:篆书有没有钱坫,问题不是太大,但如果少了邓石如,就要大失颜色,甚至书法史都得改写……

 本期推荐好书:

阅读更多👇

🔥技术派:临王羲之《忧悬帖》

🔥技术派:临王羲之《上虞帖》

🔥学习书法为何称“临池”?

🔥▶篆书临习有方法,请看视频

《礼记·学记》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今信息科技如此发达,不要让短视与少见,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