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天津文庙:双庙毗邻,崇化继奠(上)
天津因建卫而有了卫学,因卫学而有了文庙。
关于天津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本自《金史·完颜佐传》:“完颜佐本姓梁氏,初为武清县巡检。完颜齩住本姓李氏,为柳口镇巡检。久之,以佐为都统,齩住副之,戍直沽寨。”
文庙门前的寂静
直沽寨应当就是后来天津的大直沽。元延祐三年,朝廷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直沽,同时改直沽为海津镇。到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明太宗实录》称:“设天津卫。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同年,设天津左卫。永乐五年,“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明太宗实录》)》。
下马碑
清顺治九年,朝廷将天津三卫合为一卫,统称天津卫。这种称呼流传到今日,老天津人仍称自己是天津卫人。其实卫为军事单位。雍正三年,清廷将天津卫改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又升为天津府。
小花园内的大门
1928年天津升格为天津特别市,之后几经变迁,成为了中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前些年重庆也升格为直辖市,故中国至今有四个直辖市。
另一侧的牌坊
关于天津卫设立卫学的起因,乃是跟天津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天津整饬副使毛公德政去思旧碑记》中记录了当时天津的社会状况:“盖天津近东海,故荒野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统一,心性少惇朴。官不读书,皆武流拙者;竖子不解事,巧者能辩有口,且万灶沿河而居,日以戈矛弓矢为事;兵马倥偬之际,而欲其和辑小民,不亦难乎?既不读书,争相骄侈为高,日则游猎从,歌舞俱在衣襦纨袴之间,而欲其道德揖让,不亦难乎?”
文庙入口 牌匾
因为天津处于九河下梢,而古代船运是主要的运输渠道,故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地人,因为各地风俗不同,船民少有读书者,且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械斗,致使社会治安败坏,故而设置卫学乃是教化当地百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想将天津的社会风气由武改文。故《提学佥事殷武卿揆文书院记》中明确地说:“卫学之设,实寓修文于武卫之中。盖上以人伦为教,则下以惇伦为事,风习渐涵,恩义维系,由是战则胜,守则固,文教武卫,要不可歧而二之也。”
等候的小狗
关于设置天津卫学的时间,来新厦、郭凤岐主编的《天津通志》中的《天津卫志》载:“天津三卫者,未有学。正统纪元,圣天子嗣位之初,以武臣子弟皆将继其祖、父之职业,以效用于时,不可不养素而预教之。乃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而立之师,选武官与军士子弟之俊秀者充弟子员,于是天津及左、右卫始有学。”
门票及疫情提示
可见,天津卫设立卫学的时间是明正统元年。其原因乃是卫所的武将子弟均习武而忽略文教,于是朝廷下令各地武卫都要建立卫学,选择武官的子弟入学受教。
天津在设立卫学的同时,修建起了学宫,学宫建造用地乃是由当地的一位官员捐赠的。《天津河北文史》第10辑中载:“正统元年(1436),由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捐宅办学,为‘卫学’之始。”
棂星门
关于天津文庙的建造时间,杨莉在其专著《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研究》中称:“正统十二年(1447),建成大成殿,并在景泰五年(1454)之后,每次春秋祀孔礼颁胙肉时,赐予当初捐出学宫地的朱胜后人一个猪头。先建成了学宫,12年后建成了文庙的大成殿,天津卫学基本完成了‘庙学合一’的形制。”
万仞宫墙
此后天津文庙经过陆续增建,逐步得以完善。《天津卫志》载明天顺二年,户部员外郎监督军储谢延年为文庙增建两庑,对于其增建的原因,文中提及:“其时文教聿兴,规度未备,虽创建文庙,而两庑迄今二十余年未立。每过春秋二祀,蓬席为舍,设先贤位,祭毕撤去以为常。景泰丙子领教以来,顾兹缺典,未尝不抑郁而发唏嘘之叹也。”
孔子像
可见文庙建成之后,二十多年内都没有两庑,每年春秋两次举办祭孔仪式时,只能临时搭建棚舍,等祭拜完毕后再拆除。这种因陋就简的方式令谢延年颇为感慨,于是集资修建了两庑,同时又以多余的资金在大成殿内增建了像龛、重修了棂星门:“凡材用之出入,渊实掌之,经始于是年三月,落成于七月,计若干楹,覆以瓦,甃以砖,各辟二门四窗,涂以丹艧,设木主、造香案如仪,又以余资增置正殿龛案,重修棂星门,皆以次成,始有足观者。”
庙府状元桥
天津文庙的硬件设备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基本完备,赵宝琪、张凤民主编的《天津教育史》中在“万历二十九年”条中称:“巡抚汪应蛟联合张汝蕴、李望瑞等人重修天津儒学。这次的修缮工程最为浩繁。‘为之凿池,为之易门,为之崇殿基。为之建文昌寺于东,移启圣寺于后,而迁名宦、乡贤、俎豆于学之旁’。使学宫为之一新。”
状元井
关于天津文庙的建造及修缮资金,杨莉在其专著中认为“主要是由官员捐俸,邑绅捐献。”而后转载了《天津卫志》中关于天津文庙修两庑时的情形:
天顺戊寅,适户部员外郎栖霞解公延年监督三卫军储,谒庙之余,以补漏为任,顾材用无所出,乃首捐己俸为倡,又集三卫官僚而语之再四,始各出奉有差;于时境内者老高仲良、蒋英、高冕辈闻之,而递相播告,以乐助之。凡材用之出入,渊实掌之,经始于是年三月,落成于七月。
府庙泮池
这种情形一直为天津文庙所沿用,比如《天津县新志》中载有同治三年一些地方大员及天津官员捐资修建文庙的数额:“兵部侍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捐银贰百两,直隶布政使司石赞清捐银肆百两,长芦盐运使司克明捐银贰百两,分巡天河兵备道李同文捐银贰百两,升任天津府知府潘霨捐银贰百两,天津府知府费学曾捐银壹百两,天津河防同知陈重捐银伍拾两,天津海防同知姚经陛捐银伍拾两,天津县知县张余庆捐银壹百两,长芦分司运同王嵩皋捐银伍拾两,长芦批验大使左晨捐银拾贰两,长芦盐经历钱沂捐银陆两,长芦盐知事孙锡恩捐银陆两。”
龙头出水
古碑
除了这些官员之外,当地一些商号也纷纷捐钱:“义丰号捐银壹佰玖拾壹两叁钱,义兴成捐银贰拾捌两陆钱捌分,长裕号捐银壹百壹两陆钱,德盛号捐银壹百捌两捌钱玖分,义森号捐银拾玖两陆钱肆分,义开德捐银陆两壹钱伍分。”
残件
然商户所捐之钱跟那些官员的捐款额比起来相距甚远,而一些文人因为家中贫穷,捐款额就更少了,比如“举人李世珍捐钱壹百串”“庠生冯僧年捐钱肆拾串”,捐款额最少者乃是廪生李逢春,因他捐钱数额仅是拾串。而头品顶戴张锦文捐款数额则为“银伍百两、钱壹千捌佰肆拾串”。由此可以看出,天津文庙的修缮款主要是官员捐俸,其次则为商号赞助,而普通学人的捐助额堪称杯水车薪。
《论语》
有趣的是,天津有两座文庙,且两庙仅一墙之隔毗邻而建,虽然在其他城市也有两座文庙的情形,但少有像天津这样将两庙建在一起。关于这种情形的来由,杨莉在其专著中称:“雍正九年,在天津升州为府以后,在附郭设置天津县,所以在雍正十二年(1734)又在天津府学西侧建立了天津县学。此后,天津的庙学就有府学和县学两级,府学称‘上庠’,县学称‘下庠’,二者不相统属,只是学额有多少之分。”
荫凉下的刻石
此处讲述的是府学和县学,而天津属于庙学合一的建制,故两学又分别有孔庙,《天津政俗沿革记》中载:“儒学建设在孔子庙堂之侧,所以重道崇儒,俾莘莘学子近圣人之居,以资观感也。”故天津既有府文庙,也有县文庙。
难睹里面情形
然而这两座文庙因属性不同,故每年春秋丁祭只是在府文庙举办。1937年后,成立了伪天津特别市,当时天津县希望接管天津县文庙,天津县署向当时的特别行政处提出:“天津县东门内文庙,虽在天津特别市区域以内,但市署不便因有两庙而举行两次祀典,亦因庙在市区,致天津县无处举行丁祭祀孔典礼、事关天津一县文化观瞻,与普通市辖庙产情形不同,似宜归划天津县署管理。”(《关于准将天津县文庙仍划归天泽县署管理致天津特别市公署的训令》)
府庙中轴线 一律朝前的刻石
华北政务委员会批准了天津县署的请求,然而却遭到了天津孔庙保管办事处的反对,该处给市公署的公函中称:“查天津两庙纯为地方公产,向由当地士绅保管。自明正统元年朱胜捐私宅创建以来,已五百余年,历次修葺,率由士绅兴起,至民国十二年殿庑将倾、宫墙残坏,复由当地士绅集款落地重建,以庙基为私人输捐,费用为私人募集遂设保管办事处,函准官署备案有案,每值举行祀典,官署照例函知敝处襄助筹备官绅在两庙同时并举,故天津祀典独盛他邑,至于每年修缮亦例由敝处负责筹措,历尽困难。”
名宦祠外观 名宦祠内的牌位
可见,无论府文庙还是县文庙均属地方公产。明正统元年,朱胜捐私宅建造文庙,距此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此后每次修建都是由官员和士绅捐款。虽然筹资历经艰难,但却说明了两处文庙的庙产都不属于政府所有。此文中又谈到:“在从前官府,曾有将文庙处分或改作他处所之议,几经折冲,始克保有,今日虽属两庙,其实一地相连。而保管之权未能划分。”
大成门
大成门匾额
看来以前的官府就打过天津文庙的主意,经过有识之士的争取,两庙得以保留下来。同时,府、县两庙处在一个地块上,且两庙在权责上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所以他们希望天津县能够遵从两庙的沿革,不要将其划走:“兹天津县未明究竟,坚请划拔,敝处深惧今日放弃保管权,异日难免有妄行处分,甚或误认官产,强行变卖者印证以往,杜渐防微,未敢缄默,总之天津两庙为数百年来当地人士保管之公产,自应始终由当地人士保管之,既与官府所辖之普通庙产情形不同,又与其他地方官府保管之文庙财产者亦不同,故天津文庙保管问题,证之以往沿革情形及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