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老中医咳喘医案,每张处方都堪称经典

咳喘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有“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的俗语,足见咳喘疾病一直是内科医生最头疼的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咳喘疾病的治疗经验。 本文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朮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诊治咳喘疾病的医案和经验方中。精选出疗效确切且能较好反映名老中医辨治经验和学朮思想的典型医案和经验效方。以名老中医个体为纲,验案良方为目。每则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析其要妙,每方列有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项。

蒲辅周医案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刘XX,女,3岁,1963年12月25日门诊。一周前突然高热,咳喘,先后服射干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并加服四圜素,注射青霉素,历时四天不解。检查:两肺满布大量的干湿性啰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200/立方毫米,中性66%,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转蒲老诊治,症见发热39,无汗,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咳痰不利,面浮目红,口微渴,食纳减少,大便干,每日一次,小便短黄,舌质不红、苔白腻,脉沉细数,属食痰阻滞,肺失肃降,郁而化热,治宜宣肺降痰。

处方:

炒葶苈子一钱,炒苏子一钱,

炒白芥子一钱,瓜蒌仁壳二钱,

桑白皮一钱五分,白前一钱,

炒莱菔子一钱,紫菀一钱,

竹叶一钱,苇根二钱,葱白二寸

12月28日复诊:前方服二剂,热减,精神转佳,咳痰利,食纳增加,小便微黄,大便正常,脉转沉滑,舌质正常苔黄腻。体温已趋正常,咳喘俱减,再以调和肺胃,清燥化痰,前方去葶苈子、竹叶、葱白加象贝母一钱,枇杷叶二钱,竹茹一钱,蜂蜜为引。此方服二剂而痊愈。

按语

本例特点分析

本例因平时饮食不节,食积生痰化热,微感外邪,引动痰热,阻塞肺气,以致咳喘痰鸣,高热无汗,虽服解表之剂而病势不减。据其便干,口渴,尿黄而短,脉沉不浮,其病不在表,治宜降泄痰热,兼透表邪,以三子养亲汤加味,痰热降,表亦解,肺胃调和,诸证皆平,服药四剂而获痊愈。

据此例体会,在临床审脉求因辨证的重要性,脉之沉浮,便之干溏,舌之红淡,苔之黄白燥润,病机之所在,均宜具体分析,加以区别

裴正学医案

万某,男,55岁。初诊,2013年12月30日。

主诉:咳嗽气喘伴发热1周。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逢冬春感冒诱发咳嗽气喘。胸部X拍片显示右肺野弥漫性阴影,少量胸腔积液,双肺纹理增粗,白细胞13.8x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血小板8x109/L。查体:T39°,P110 次/分,血压:140/90mmHg。两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少量支气管喘鸣音。刻下症: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胸胁胀满,夜间不能平卧,发热头晕,咯吐大量泡沫样白色稀痰。舌质红,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肺心病。辨证属于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失宣降,痰饮阻肺。

治法:宣肺解表,降气止咳,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

处方:

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

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

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

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

水煎服,1日1剂。7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明显好转,夜间能够平卧,咳痰减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肺部炎症好转,寒邪已化,饮邪已除,肺脾气虚,湿邪停留。可酌加健脾化痰之药,去黄芩、鱼腥草加橘红、白术、茯苓各10克。14剂。

三诊:患者以此方加减服用3月余,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逐渐好转,拍片复查肺部感染已经消失,两肺野清晰。精神食纳俱佳。以培土生金法配以丸药以巩固疗效。

处方如下:

麻黄50克,杏仁50 克,生甘草30克,

干姜30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

半夏30克,苏子50克,前胡50克,

桂枝50克,紫菀50克,款冬花50克,

川贝母50 克,百合50 克,潞党参75 克,

太子参100克,炒白术50克,茯苓50 克,

陈皮30克,木香30克,砂仁15克,

桔梗100克,地龙100克。共为细末,

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1日3次。

按 语

本病除上述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平时的饮食调理,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油腻饮食;药膳、膏方结合,补气润肺。润肺止咳,如清肺化痰药,如虫草、百合、蜂蜜等。化痰止咳如陈皮、川贝母、杏仁等。滋阴补肾如核桃仁、阿胶、石莲子等熬粥或膏方保养;注意预防感冒,天气寒冷增加衣服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此病;同时积极增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另外,本病还可以进行冬病夏治,防治结合,综合治疗。

刘渡舟医案

张××,男,40岁。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处方: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

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

白芍9克,炙甘草9克

服药二剂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按语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间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根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