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访谈】从制造到"智"造,隔着一个精益生产和一个透明工厂
制造业的未来是智能制造,对于如何实现智能制造,各大自动化巨头都有自己的招数,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拥有180年历史,一直致力于能效管理和自动化的施耐德电气,如何应对当前的智能制造热潮呢?在助力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进程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负责人马跃。
什么是智能制造?马跃通过与记者分享对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析后指出,工业2.0是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工业3.0则是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它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是把原来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减少了,质量得以提高。第二,因为把信息化技术投入到规模工业生产当中,实现了成本的可控。这是工业3.0带给整个制造业的突飞猛进的变化。但工业3.0在解决了质量和成本两大难题之后,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生产的柔性不足。一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越高,它的生产柔性其实越差。而智能制造就是要实现可控成本的柔性定制。
"定制化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们希望手机是定制的、皮包是定制的,将来希望通过每个人的基因图谱,让每个人吃到的药也都是定制的。但是这些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工业3.0很难实现,需要依靠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行柔性生产来实现。"马跃说道,"从制造到智造其实是一个柔性的过渡,施耐德电气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不认为工业4.0、智能制造是一场革命,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持续创新、演进的过程。"
而谈及柔性制造对未来制造的重要性,马跃举例说,有一个大型的空调生产企业,上马了一条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备了大量的机器人,虽然全自动化设备带来了很高的生产效率很高,但是它却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缺失了生产的柔性化就没有了。因为自动化设备最好的办法状态是开着永远不停永不停机,但是现在做如今的空调,不是这条生产线,开着不是连续运行一个月就只生产一种空调,而可能是需要每8天就要换一种款式 ,为此需要把将全自动化生产线全停下来全部停机,所有的机器要重新编码、编程,重新组合,所以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只能达到设计产能的一半。
既然智能制造可以解决可控成本的柔性定制,那么现在是否就需要马上 山去购买购置机器人、购买大量自动化设备、MES软件呢?马跃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在实施智能制造改造之前,必须先实现精益生产和透明工厂。
对于如何实现智能制造,施耐德电气有自己独特的步骤。马跃表示,首先要回归到制造的本质,保证生产的产品是要具有竞争力的,否则就没有必要把它从一个刚性生产、大规模生产,往柔性定制化发展。在确定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之后,先要解决生产工艺流程的精益以及生产过程的透明化。
施耐德电气把智能制造的平台分为三个核心的支柱:精益生产专业能力、软件信息化平台和自动化技术。精益生产的能力相当于一个人的头脑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柔性生产的问题、质量的问题、人和人合作、人和机器合作、机器和机器合作的问题,这是精益生产的理念。而我们施耐德电气的软件信息化平台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不管在楼宇、机器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领域,都有信息化的平台。基于这样的信息化平台此,可以把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厂,升级为数字化的工厂,每一个项资产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来管理起来,每个信息都可以有效的互联互通,做成形成数字化的工厂和智能的网络。
"只有把精益生产做好了,才能使生产线最优化,流程最优化,成本最小化,而透明工厂可以解决企业资源的互联互通的问题。"马跃进一步解释道。事实上,施耐德电气在1997年,施耐德电气就提出了透明工厂概念,在当时施耐德的其产品就当时便已开始支持工业以太网,并倡导一网到底的理念。
马跃指出,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光谱非常宽泛,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多少都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程度挑战大、自身互联互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在这些企业内部有很多的信息孤岛,信息化改造没有完成,所以会产生因为"不通"产生的"痛"。当身体经脉没有打通的时候,正常的肌肉、神经、大脑协调起来很困难,再这时谈进入工业4.0、做智能化是有困难的。只有将这些连个各个生产设备的经脉打通,信息孤岛打破,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并将制造过程的透明化,将精益生产、信息化、自动化作为一个共通的、融合的平台,才能最终实现智能化。
和一些做智能化的厂商相比,施耐德电气这家百年老店有一个独特优势,就是它本身亲身经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遍布全球的生产工厂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家资源。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经有31家工厂,这些工厂也都处于从工业3.0或者工业2.0到工业4.0的转变过程之中。为此,施耐德电气对于智能制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实施路径--先医后药,先软后硬。
实际上施耐德电气已经成立了一个超过100人的专家团队来帮助中国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成员包括从施耐德电气工厂内部抽调的精益制造行业专家,以及自动化行业的专家,信息化平台的执行团队,另外还有一组专注在大数据、云服务、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技术专家。
"这个先医后药的概念是有一套方法论和工具,先做诊断,再开药方。先帮客户评估做其智能制造现有水平的评估,找到他们自身的痛点,再做到'通则不痛'。因此我们既要做诊断、咨询的工作,先帮助客户做短期内能产生效应的改善,同时我们也要帮企业做整体方案设计和分布实施,帮它落地。从互联互通、自动化、精益生产、柔性等方面考量,根据不同的客户开不同的药方。"马跃进一步补充说。
从自己的工厂调人,把自己一百多年运营工厂的精益生产方法开放给客户,这一点是其他厂商无法比拟和愿意公开的。从此这也看出来施耐德电气这次对智能制造的决心和诚意。事实上,施耐德电气对于智能制造计划的实施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精益生产和透明工厂的阶段,而是已经在发力制造的上下游两端开始发力,即研发、营销和服务。
"施耐德电气要帮助中国制造业打造一个漂亮的微笑曲线,除了能够做到可控成本的柔性定制外,还要通过互联互通,可以获得大量生产数据,从而延伸到数字化服务,比如我们的变频管家云服务正是为此而打造的。同时上传到云端的大数据会直接帮助我们的制造企业定制客户市场需求的产品,让我们客户,使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更有差异性,在国际竞争中得到获得足够的溢价的能力。"显然,马跃对施耐德电气已经在为帮助中国用户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已经开始而进行更深入的布局。
近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