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高祖李渊无奈默认现实。

六月初七,李渊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虽然没有登基,但满朝文武已经很清楚,从这一天开始,李世民才是李唐王朝真正的代言人。

既然如此,李世民登基与否似乎已经不重要,他完全可以学习曹操、司马懿等,做个无冕之王,等父亲去世再登大宝。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的八月初八,李渊就下诏退位,次日李世民登基。是李世民等不及了吗?做不做皇帝区别真的很大吗?其实,这中间的原因还是有些复杂的。

首先,退位未必是李世民逼的,极有可能是李渊自己不想继续做有名无实的皇帝了。

玄武门之变,对这个六十一岁的老人打击太大了。两个出色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惨死,李世民又顺手杀了二人各自的五个儿子。二子十孙的鲜血,恐怕让李渊很长一段时间夜不能寐。

而这一切,都源于李渊没能及时化解三个儿子之间的储位之争。作为皇帝,李渊是失败的;作为父亲、祖父,他更是失职的。血淋淋的教训可能让李渊万念俱灰,再也没有力量,也没有颜面继续坐在皇位上了。

更有甚者,史学界有一个共识,玄武门之变并不局限于三兄弟之间的相残,李世民应该也派兵进宫与李渊的御林军发生过冲突。史书记载的政变时打得天昏地暗,李渊当时却在海池泛舟,实在不可信。

也就是说,李渊是被李世民的部队打败了然后软禁。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威严已经丧尽,再做皇帝,自己也挂不下脸了。就算李渊这些都不在意,他做皇帝也没意思了。

毕竟自己已经被迫(或者自愿)下旨,一切事情都由李世民做主,加上李世民秦王府的那些人,早就摇身一变掌握了国家各个重要岗位的军政大权,自己想做主也没人听了,那又何必继续占着位子不放呢?

李世民把该干的都干了,事后再假惺惺过来告知自己一声,自己又没法更改,这还有什么意义呢?遇到李世民的处事方法与自己想的不一致(这种情况显然经常发生),儿子也不愿改,自己只能生闷气,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退位以后吃喝玩乐多好。

以上是从李渊的角度分析,认为他很有可能自己想退位。而从李世民的角度,及时登基也绝对是有利无害。

李世民提前登基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两个字——方便。

看看李渊那道圣旨,“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自己都决定了,还得走个流程跑到父亲那边汇报一下。而且既然自己不是皇帝,有些需要皇帝亲自颁布的东西还得到老爹那儿走个流程,实在繁琐。一旦登基,自己合法拥有着玉玺,所有政令悉出于己,不用再去看父亲的脸色,岂不美哉?

方便二字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李世民可以彻底摆脱高祖武德朝原本方针政策的桎梏,大刀阔斧地执行自己的想法。

要知道,如果李世民不能正式即位,那就依然是唐高祖一朝,皇帝还是李渊。一朝之中,政令要有延续性、连贯性。李世民是不方便否定李渊原本的政令的。

也就是说,李世民只能对武德朝的政令小修小补,很难做到推倒重来。就如同后来李世民正式登基后,多次提到武德朝,都说“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然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重起炉灶,实行自己的贞观新政。

对于以裴寂为代表的武德旧臣,李世民也可以全盘否定,改换新人。虽然有点打父亲的脸,但好歹算是“新朝气象”,大家可以理解。不像自己做太子的时候,这么做会弄得像是自我否定一样,动摇统治的根基。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只要李世民没有登基,那国家的唯一合法统治者就还是李渊本人,李世民执政的一切法理来自于父亲的授权。既然是授权,那理论上还能把权力收回来,李世民在理论上也还有失去权力的可能!

虽然朝中大小要职都是李世民的亲信了,但这些人今天是你的亲信,明天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被李渊,或者其他兄弟们收买,搞起另一场政变?

李建成、李元吉是死了,可李渊还有其他十几个儿子,从血统上来说,都有资格继承皇位。既然李世民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夺来的,那当然还有可能被别人夺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与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五大功臣之一侯君集联手,欲发动兵变推翻李世民提前即位。

侯君集都能叛变,谁能保证永远忠诚?李世民称帝后都能遭遇兵变,更何况只是太子之时?所以,为避免夜长梦多,李世民必须及时登基,让一切尘埃落定。

皇权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哪怕只差一步,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定,寝食难安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