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当物流觉醒,从艰难转身到仍在“拐点”
文/陈根
疫情加速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物流产业也经历着自己的“拐点”。
事实上,近年来,在政策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物流领域的智能落地和应用进展得如火如荼。一方面,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物流科技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科技应用也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优渥土壤。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十一的电商狂欢成了对物流行业的小考。在科技的入局下,不论是物流需求增速显著,还是物流行业数字化的艰难转身,物流都已经走向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快车道。人们也终于认识到,物流行业已不再是从前那样。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
物流产业是少有的复合型产业,它融合了信息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多个产业。扮演着数字经济重要角色的物流服务,联结着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重要保障,更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关键支撑。
纵观零售业发展历史,从传统线下模式到电商模式,再到当下的新零售革命。物流行业发展与零售业变化息息相关。
传统物流更多的是物理意义上的物品流动,最大目标是给企业带来运营效益。线下零售时代里,各家制造商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线,用于自家商品的仓储、调度和运输。因此,就逐渐演变出生产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关系,一些私立的物流团队开始承担运输任务。至此,生产和物流开始逐步分离。
随后,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始出现,运输渠道也更加多样,物流线分布于海陆空。这个时候的物流技术更注重于产品运输的效益,既能够提高生产供应商的上产效率,也能够加快产品运输的效率。这也让传统物流技术和交通行业紧密联系,许多与交通相关的热点技术被融入到物流行业中,包括物流网络的构建、物流路径的智能选优、仓储选址以及物流航线规划等。
直到线下零售时代后期,计算机热潮开始席卷全球,更多物流公司也具有了自主开发的相关物流软件。比如,用于物流路径的规划系统,物流物品跟踪的GPS定位系统以及物流财会分析的ERP软件等。
当物流业将被注入信息技术血液,很快,零售业就迎来了电商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就是我们知悉的现代物流。
事实上,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正得益于电商事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公司的出现,物品运输不再局限于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更是发展到每一个消费者身边。每个人都成为了物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民在电子商务网站上下单一件商品,都会需要物流团队来提供物流运输服务。
于是,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物流产业,物流不再只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桥梁,而是直接延伸到每个消费者。物流业经历了从可以应对B2C零售模式到B2C一体化零售模式,再到最终可以应对2B2C融合零售模式。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推动了物流行业的进步,物流行业则带动了电商的发展,两者相互支撑形成现代物流体系。
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体系已高度依赖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从阿里巴巴到京东,再到后来数以千计的电商平台慢慢茁壮起来,物流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物流的调度计算依赖于具有高速计算性能的设备终端与最优的智能算法,物流的信息分享依赖于成熟的智能可视化技术与高质量的通信技术。物流的平台一体化更依赖于各种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物流产品的跟踪和追溯依赖于日新月异的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通信技术等,现代化物流体系也因此成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驱动的大平台化架构。
物流产业仍在经历“拐点”
现在,随着电商的壮大和直播电商时代的全面到来,想要紧跟零售行业发展的脚步,再次创造零售业的新时代,物流业也必然面临更新。当疫情加速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物流产业也经历着自己的“拐点”。
得益于线上零售业(约占社会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快递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增长迅猛。
未来智库数据显示,全国快递业务量(包裹数量)从2009年的19亿猛增到2019年640亿,复增率达42%;同期线上零售额的复增率为45%。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快递市场按快递量计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在蓬勃发展的国内线上(网上)零售的推动下,中国快递市场按收入计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而至2020年更可能成为按收入计最大的市场。
在物流需求增速显著的另一边,却是物流行业数字化的艰难转身。对于仓储来说,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仓储端对于效率提升、管理精细化、操作误差性等各方面需求越来越高。显然,传统劳动力无法再充分满足这些需求。
此外,近年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具有订单海量性、时效高要求、批量小、频次高等特点。但是,电商业务波动明显,例如在618、双11期间,订单量阶段性暴涨导致仓储端劳动力需求不稳定,从而产生招工难、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电商业务就需要更灵活、方便的管理方式。
在物流运输上,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第三方物流规模翻了三倍,市场份额达到 2825 亿美元。然而,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 GDP 比例却居高不下,整个行业呈现出“规模大、效率低”的特征。
其中,“物流成本占 GDP 比例”是衡量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标,占比越高,物流行业效率越低。对于中国社会物流 15 万亿左右的总市场来说,成本比例每下降 0.1%,对应的收益都是百亿级别。2019年,中国物流成本占总GDP 比率为 14.4%,而同一时间,这个数字在美国只有 8% 左右。
在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中,近年来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比例均超50%,降低运输成本是物流行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而运输成本中的人力费用和燃油费用则占比较大,存在可压缩空间。
对于末端配送,存在配送需求多样、配送时间冲突、效率低下及成本高昂等突出问题。偏远农村及交通不便,地区道路限制性较强,或者某些地区订单分散即单位区域订单密度较小,这些因素均导致配送成本较高。
当然,不论是物流需求的增速显著,还是物流行业数字化的艰难转身,物流都已经走向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快车道。比如,在仓储端,菜鸟在2019年便投入了全球最大的智能仓储系统、中国新一代智能仓、数字仓。尤其是位于无锡的新一代智能仓,在人工智能的调度下,多种不同类型超千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发货能力比上一代提升 60%。
此外,电子面单的升级,则使得分拣效率提升 30%。尽管包裹上的电子面单只有一张纸带几个汉字、数字和条码组成,但其背后却是强大的物流枢纽,它使得每一个包裹在上亿件包裹海中都能被识别、处理,进而被成功配送。
为备战今年的双十一,电商总仓、前置仓、网格仓,驿站备货仓、门店仓等各种仓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电商为了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促进销售,让仓库,让货品离消费者越来越近,这也让消费者感觉快递越来越快。终于,电商改变了销售模式,也让物流模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则衍生了更多新的物流服务。
比如,今年天猫和京东都采用的“预售极速达”模式,在消费者支付定金时即开始仓储储备。预售商品将会前置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快递站点、快递驿站、社区收货点,待消费者支付尾款后,终端即可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包裹就从收货者身边发货,“尾款人”瞬间变成“收货人”。
显然,先进技术与传统物流领域的融合过程是长期且具有变革性的。一方面,技术从发展、应用到大规模商业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与行业具体业务的相互磨合,同时受到外部条件因素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融合发展之中技术会逐渐改变行业的发展特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在后疫情时代,物流产业仍在经历自己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