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三“地安门(下)”|景山|广化寺|谷建华|地安门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地安门-作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与皇城南门-天安门相互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70年),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重建,改称地安门。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著名画家为长卷作画留影
地安门古迹 1-景山
景山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称的。景山高耸峻拔,山上的五座亭子,为乾隆年间兴建。当时山上丛林蔽日,树木蓊郁,风光壮丽,鹿鹤成群,生机盎然,极富自然野趣。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后果园'之称。封建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景山,元代,这里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的范围。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为景山。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该园1928年辟为公园。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景山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造型优美,秀丽壮观。居于中峰的叫万春亭,是一座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式的黄琉璃瓦亭,宏伟壮观。其两侧是两座双重檐、八角形、绿琉璃瓦亭,西侧的称为'辑芳亭',东侧的称为'观妙亭'。两亭外侧还有两座圆形、重檐蓝琉璃瓦亭,西为'富览亭',东侧的名叫'周赏亭'。旧时,每座亭内均设有铜铸佛像一尊,统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咸的'五味神'之称。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景山上还流传着一段“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凄凉故事。明末崇祯帝吊死之处在景山东麓,原有一棵老槐树,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自缢处。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豺狼当道,民不聊生,从而导致人民揭竿而起。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时,崇祯见大势已去,在走投无路之下,便逼死皇后,砍杀昭仁公主等,然后仓皇逃到景山,以发遮脸,吊死在驼背的老槐树下,从此明王朝灭亡。陪同崇祯自尽的还有他的御前太监王承恩。原树早已枯死伐除,现存槐树为重新栽种的,并挂有说明牌,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地安门古迹 2-净业寺
西海又称“净业湖”、“净业寺湖”、“净业河”。史书上有所记载:“净业湖在德胜门西,即积水潭,以北岸净业寺得名”。《帝京岁时记胜》记有:“帝京莲花盛处,内则太液池金海,外则城北西北隅之积水潭,植莲极多,名莲花池。或因水阳处有净业寺,名为净业湖。三伏天,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马。岸边柳槐垂荫,芳草为茵,都人结侣携觞,酌酒赏花,遍集天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京城古迹考》也有如下记载:“据燕都游览志,潭在都城西北隅,东西亘二里余,南北半之。西山诸泉,从高粱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池多植莲,因名莲花池。池上有净业寺,又名净业河。游必从小径入,抵虾菜亭,乃尽幽深之致;稍折而南,直环北安门宫墙左右,流入禁城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称海子套。今查德胜门内李广桥,有莲花池,池上有庄亲王家庵,即净业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净业寺是什刹海著名的寺庙之一,与普济寺、镇水观音庵、太平庵、三官庙、真武庙等宗教建筑点缀在西海沿岸,为西海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传说净业寺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内宫监太监袁亨,司礼监太监妙福等捐资修建,原叫“智光寺”,后改名为“净业寺”。净业寺坐南朝北,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有殿房五十八间。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净业寺临水而建,周边环境优美,旧时人们到此除了念经拜佛,祈求福运外,还有就是在这里欣赏美好的景致。“去水止尺许,其东有轩,坐荫高柳,荷香袭人,颇有江南云水之胜,尤为盛夏消暑之佳境。”前人曾有这样的描写:“禅堂入暮可曾关,马逐飞花向此间。钟界朝昏应自急,水流深阔正如闲。苍然野岸灯初过,迥尔疏林月始湾。风定湖光分半翠,不知是影是真山”。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当年一些文雅之士、寻常百姓常汇集于净业湖畔。春禊时可到普济寺赋诗品茗、登高远眺;盛夏时可在净业湖边观看皇家洗御马的盛景;中元节时可到寺中观赏“盂兰盆会”盛典;夏秋时节晚间在湖边赏月赏景;还可到净业湖边品莲观荷、燃放荷灯……。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地安门古迹 3 -广化寺
广化寺,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寺内主要有: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寺坐北朝南,占地1公顷多,殿宇329间。主要建筑分为五路,除了一般寺庙的中、东、西三路外,又在两旁增建东二路和西二路。中路是全寺主体建筑所在,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东路是由戒坛、斋堂、学戒堂等建筑组成的院落;西路的主要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等。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山门三间,灰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正中为白石雕花拱券门,门上悬“敕赐广化寺”金字匾。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殿内供弥勒佛坐像及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建于高大石台基之上,殿前有平台与天王殿相通,平台两侧有明清石碑四座。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原供佛像已毁于“文革”期间,现供密宗大日如来佛像系从别处移至。藏经楼二层,灰瓦硬山顶,下为般若殿,上为藏经阁,两侧有合角楼及配殿。东路建筑仅东二路尚存二层殿,余皆拆改。西路相对保留较好,西一路和西二路均有二进院落存留。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大雄宝殿丹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正宗记》,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地安门篇鉴赏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为“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后,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韧年残败殊甚,后募化于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