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期:小讲堂《临屏七律与点评》:沧海云翥】




题图《送别》下平一先
作者/梧桐听雨
山重雾绕水连天,隐约闻箫亦怅然。
细雨桃花吟缱绻,孤舟野渡写缠绵。
郎君此去当知返,妾女相思终日牵。
满腹离愁何处寄,春江渺渺载情笺。

梧桐的作品,采用的是平起平收式,格律韵无误。
颔联:细雨(形容词、名词)=孤舟(量词、名词),对仗欠工。
桃花=野渡,宽对。绻缱=缠绵,有合掌之嫌。
颈联:此去(偏正结构:主语、动词)=相思(名词)对仗欠工。
当知返(副词、动词、动词)=终日牵(副词、时令、动词)对仗欠工。

王维在诗中有曰“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意为自己不似词人,更偏于是画者,但后来,便将这种释义引申到诗中,即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之意。
故,今期布置练笔内容是:题图,目的是希望各位群友通过图面的表象进行跳跃思维,体现文学艺术,表现文学艺术美。
作者命题《送别》,好,为文章确定一个主题,同时,作者是男子,但他转拟女子手笔切入题材。

在那年的一个春日,山峰桑翠、阴雾连天、微雨桃花、野渡孤舟,在这样美仑美奂的江边,表达了作者在渡口相送时难舍难分的情感,一句“朗君此去当知返,妾女相思终日牵”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一联的叮嘱饱含了送行时眷眷深情与牵挂。

起联:上句景起式,山边临水,交代了送别地点与环境,“水连天”宽阔的水面一般是湖或江,我且当作是江边相送。
但“山重雾绕”雾绕“绕”字形容不切,起雾时是全面覆盖,并不是局面的遮掩,雾重时能见度低。如果是云绕就没问题。
下句:江边相送,却闻箫声,而这箫声却来自文中的第二人称:郎君。我质疑的是:你在依依不舍相送,他却吹箫而去,他的这份惬意在这相送的场面中,不是那么合情合理,送别多惆怅,迎接多欢愉,是吧?。

颔联:上句,借景言情,入木三分,引人心起涟漪。
下句同上,但词意重叠,意义不大。
绻缱:谓感情深切,难舍难分
出自:《集异记·李汾》
唐薛用弱《集异记·李汾》:“夜阑就寝,备极绻缱。” 清秋瑾《寄徐寄尘》诗:“柳条重绻缱,莺语太叮咛。”

缠绵:情意深厚。
①晋 陆机 《文赋》:“诔缠緜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②唐 张籍 《节妇吟》:“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③元 丁鹤年 《采莲曲》:“采莲复采莲,藕亦不可弃。中有不断丝,似妾缠绵意。”
④清 钱谦益 《南征吟小引》:“而羽书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筹蒿目,又迸逼于胸中。故其(袁可立子袁伯应)为诗曲而中,婉而多风,古人感怀讽谕缠绵恻怆之致,往往交惊杂作。”
⑤蠡勺居士 《小序》:“邪正之辨不可混,善恶之鉴不可淆,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於导淫,其蔽一也。”

转联:切入主题,是全文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亮点,有道是:人间最苦莫过于生离死别,这一联,道尽了文中主人相送时不舍与牵挂,从侧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真挚与深厚,这联表达不错。

合联:君方去,我独立江边,离愁顿生,而,无处何寄,只能将这一怀深情化在字里行间逐水而去。
但这联中,“满腹离愁何处寄”立意收笔尚可,但“春江渺渺载情笺”载情笺有凑韵之嫌,表达晦涩难懂,与全文关联不大。

综观全文,对仗还需多加锻炼,对词性的认识、判断有待提高。全文景多情少,没有就送别内心世界呈现在作者面前。
另一个是,起联借景抒情,情绪略显低落,颔联画面春意盎然,是暖色调,起承之间在布局上稍有差距。
转联有变化,切入主题,合联没有将意境全部展开在读者面前,收尾也意象模糊。
综合以上多处的细节问题,作者在立意上还需多加推敲,最后想说的是,那图片中男子立舟吹笛神态悠然,实在不宜视为送别。
点评:沧海云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