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上的高级战术学】对一份俄格战争兵棋战报的分析

导言

在高级战术学领域,制定基本战术策略是战斗构想的全局性构想,必须站在战斗全局的高度。而制定空间利用策略则是局部性构想。

空间利用策略(The Tactics of Making use of Battle Space, TMBS),即利用战场空间的方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战场条件创造实现战斗目的有利的空间条件

前者“战场条件”是已知的战场具体情况和战斗初始态势;后者“空间条件”是依据基本战术策略和战场条件,在组织实施决定性战斗之前形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新的战场情况和战斗态势。

设法将敌军的战斗力量分散于非决定性空间应付那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战斗,己方则在决定性空间中集中主要力量形成对敌优势,击败敌军,获得决定性战斗的胜利进而获取整个战斗的胜利。

因此,从实质上看,制定空间利用策略就是根据基本战术策略和战场的实际情况将大规模战斗的空间区分为若干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又便于各场小规模战斗利用的空间。

本期所要讨论的内容,是作者计划已久的课题《兵棋上的高级战术学》的一个章节的应用改写。严格来说,这里提到的“兵棋”限定于桌面兵棋,是使用六角格地图的战役级兵棋。

我们选定了一份网络战报进行技术分析,该战报使用的兵棋是“千伏工作室”出品的一部反映2008年俄格战争的作品《熊哮利爪》,而这份出现于2018年11月的战报来自于百度“兵棋吧”,作者staaalll(https://tieba.baidu.com/p/5939965859?red_tag=1564722935)。

由于本文多图,且并非直接的战报,所以对于该兵棋及剧本等背景不做赘述。文中“推演者”即战报作者。

区分空间的技术:作战框架

战报图1:战场初设态势,玫红色算子为格军,深绿色算子和土黄色算子为俄、南(奥塞梯民兵)联军。

推演者的基本战术策略是,格军西线以一部夺取要地的VP分值,主力向中路汇合,在茨欣瓦利市的西侧形成包围圈;东线集中兵力夺取东侧两个南军驻守的要地VP分值,然后向东支援,从城市东边迂回到城市北边形成包围圈。

战报图2:推演者的西线计划
战报图3:推演者的东线计划

以下我们将通过绘制作战框架来考量推演者的策略可行性和执行力度。

绘制作战框架的主要步骤是:

  1. 将一方具有攻击力的算子的ZOC格边用绿线连接成一块或几块封闭空间;

  2. 找出绿线区域中与EZOC重叠的六角格,将其中属于EZOC的格边用黄线连接起来,并且找出与EZOC相接(即共用格边)的绿线,将其改为黄线;

  3. 回到绿线区域中与EZOC重叠的六角格,将其中属于己方ZOC的绿线改为红线。

1. 将一方具有攻击力的算子的ZOC格边用绿线连接成一块或几块封闭空间。

在兵棋的一般性规则中,具有攻击力的算子是作战单位,而火力支援单位和空中单位是辅助单位,所以只有作战单位才具有ZOC。将这些ZOC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可以相互支援的区域。从下图可以看出,格军ZOC刚好能够连接成一个整体,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绿线区域是分散的。

分析图1:绘制绿线

2. 找出绿线区域中与EZOC重叠的六角格,将其中属于EZOC的格边用黄线连接起来,并且找出与EZOC相接(即共用格边)的绿线,将其改为黄线。

为了便于解释,下图将重叠的ZOC格用红色半透明色块覆盖,同样共用格边用蓝色半透明色块覆盖,一旦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后,半透明的色块并不是必须绘制出来的步骤。

分析图2:绘制黄线

3. 回到绿线区域中与EZOC重叠的六角格,将其中属于己方ZOC的绿线改为红线。

在实际绘制中,经常遇到一条格边好似既能绘制成黄线也能绘制成红线的情况,在下面将根据这些线的意义做出解释。

分析图3:绘制红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种颜色的线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算子的移动而变化的。作战框架提供的是已知的战场具体情况和战斗初始态势,也就是“战场条件”。

其次,制定基本战术策略不光要依据己方作战框架,也要依据敌方作战框架对敌方做出预测。但通常一方所掌握的己方作战框架和敌方作战框架,应当服务于一方的不同战斗目的。

再次,当熟练掌握这种分析方法之后,三种颜色的线可以统一成一种颜色,从而作图时敌我双方保持在至少两种颜色,便于图上作业。进而可知,一旦化折线为直线,这种方法与军队标图基本一致。

绿线圈起的封闭区域称为支援(巩固)地域,其中每一个六角格都是己方控制区,每一个算子都可以畅通无阻地移动到另一个六角格上。这意味着在支援(巩固)地域内,道路和补给都处在连通状态。

黄线称作战斗(警戒)线,由于黄线是EZOC格边,意味着从支援(巩固)地域跨过黄线就会进入到EZOC,不能移动。同时因为后方是支援(巩固)地域,补给处在连通状态。

绿线和绿线之间、黄线和黄线之间、绿线和黄线之间,都是安全区域。黄线与红线之间是发生近战的战斗区域,称作近战地域,红线称作前沿线

现在来回答区分黄线和红线的依据,从支援(巩固)地域越过就是EZOC的格边应当是黄线,则重叠ZOC剩下的格边应当是红线。

正面的宽度取决与战斗线的宽度。己方的黄线是敌方的红线,反过来己方的红线是敌方的黄线。这一点是由兵棋六角格决定的,现实中的战斗线和前沿线不总是具有这种对立统一性。

从黄线到红线是前线方向;与前线方向相反的绿线以外的区域即后方,两侧的绿线显示出侧翼

如导言之意,制定空间利用策略就是根据基本战术策略和战场的实际情况将大规模战斗的空间区分为若干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又便于各场小规模战斗利用的空间。

这些小规模战斗空间即是由黄线和红线组成的近战地域。

明确了作战框架之后,推演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决定性空间和非决定性空间,设法将敌军的战斗力量分散于非决定性空间应付那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战斗,己方则在决定性空间中集中主要力量形成对敌优势,击败敌军,获得决定性战斗的胜利进而获取整个战斗的胜利。

推演者达成他的包围计划了吗?

从分析图4上我们可以看出,茨欣瓦利市的东面本身就是格军的支援(巩固)地域,北面存在一条通道(两条黄线之间),西面在两个近战地域之间有两格宽的缝隙(绿线)便于穿插,这条缝隙的西面还存在一条通道(两条黄线之间)。推演者正是通过这些战术通道(即具有较低障碍度的带状地形区)和缝隙进行穿插包围,其策略可行性有足够的保障。

(注:如果因河流阻断又没有架桥,障碍度就会提高。而具有较高障碍度的带状或面状地形区叫作障碍带或障碍区。可见两条黄线之间虽然是安全地带,但可能是战术通道或者障碍带二者之一,需要甄别。)

分析图4:格军作战框架与战报中包围路径的对比

推演者给出剧本第零回合结束后的态势图,我们如法炮制绘制了作战框架。

分析图5:第零回合结束

围绕着茨欣瓦利市的格军战斗线(黄线)形成一个口袋,其中的红线也就没有绘制的必要了。这个口袋尚未封口,但俄南联军因处在格军ZOC中,或者说整个口袋就是一个近战地域,所以俄南联军不能单就运动钻出口袋。

口袋西南的支援(巩固)地域,是格军的集结区域和待机区域,分布着格军的预备队。但同时西南整个支援(巩固)地域向北移动,整个集团的侧翼发生移动,露出了空虚的后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俄南联军在格军支援(巩固)地域的纵深非常大。所以战斗线也可以反映纵深的宽度和深度。

经过双方的夺取空间战斗和防御空间战斗,第一回合结束的态势出现了。

分析图6:第一回合结束

与前一图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口袋外的南军被调动进口袋中。最终在第二回合结束时,扎紧了口袋:黄线以外皆是格军的绿线。

分析图7:第二回合结束

推演者在第一回合结束时写到:

2008年8月8日下午五点,格军已初步形成对茨欣瓦利市区的包围圈。东线和西线格军占领关键目标,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格军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完成。

然而推演者在这里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只看到了战斗局部,却看不到战斗全局。茨欣瓦利市北面的突出部,两翼(绿线)暴露,北面与西面的预备队不够充足,且各自的战斗空间狭小(绿线与黄线的深度不够)。部队无法担负起围城打援的作战任务,外线不足以阻击敌人

在战报中,俄军增援方向就是两翼暴露的突出部,同时进一步压缩了格军在东西方向的支援(巩固)地域。

分析图8:格军两翼暴露的突出部和俄军增援打击方向的对比

到此,我们认为,推演者并没有真正达成他的包围计划。由于战场兵力部署的薄弱,以及俄军掌握强大的预备队,使得格军为抗击俄军预备队反冲击而实施的防御战斗遭到失败,进而包围作战失败。

在接下来的战报中,推演者承认:

由于格军包围计划失败,转为巷战强攻后,推进速度明显减慢,外加后院起火,胜利的已经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俄方倾斜。

应用作战框架,可以直观地分析兵棋上的战场具体情况和战斗态势,辅助推演者制定基本战术策略和空间利用策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