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具有各方面的修养。从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文字中,到处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植物学修养、花木的情缘和精到的借喻。鲁迅的诗歌中,花木也是常用的表达要素。例如:现存最早的一首《别诸弟》,作于1900年,其中有句:“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诗中的杨柳树是古人折柳送别的一种风俗,断肠花一名秋海棠,用的是古代一女子因思念情人而滴泪落地长出断肠花的典故,诗中以此表达兄弟离别时的心情。同年又作《莲蓬人》:“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这首诗赞美了荷花落后的莲蓬,褪却红衣后的“风骨”,向作《爱莲说》的周敦颐说明,“亭亭净植”的不是荷花而是花落之后的莲蓬。1901年由二弟周作人初创,鲁迅修改的《惜花四律》,是对四季花木的吟咏,以花拟人,以人喻花。写到了柳树、小草、素心(兰花)、蓝尾(芍药)、荼蘼等花木。第四律中“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更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又如:鲁迅著名的《自题小像》中“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荃”,指的是一种香草,这里指的是民众。《送O. E. 君携兰归国》中:“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诗中的“椒”“桂”“佳人”均为芳木香草。《送增田涉君归国》中:“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诗中的“扶桑”是日本的别称,又是一种花木,“枫叶”也是日本人喜爱的。《偶成》中:“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以“芳林寥落”“春兰秋菊”比喻当时文坛的情况。还有很多诗句如:“洞庭落木楚天高”(《无题》)、“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赠画师》)、“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悼杨铨》)等。鲁迅诗文中常以花木比喻和表达情感,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的花木情结,并在作品的熟练运用。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都记录了他少年时代有关花木的故事。他在《朝花夕拾·小引》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对花木的描写,都充满诗意。《秋夜》《雪》《腊叶》《好的故事》等篇目中写到枣树、宝珠山茶、梅花、一丈红、朱槿、斑红花、曼陀罗花等,证明了他的广博。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用文言写成的《怀旧》。小说写到一株青桐树:“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儿童掷石落桐子,往往飞入书窗中,时或正击吾案,一石入,吾师秃先生辄走出斥之。桐叶径大盈尺,受夏日微瘁,得夜气而苏,如人舒其掌。”鲁迅小说中常常用白描的手法以花木烘托场景,小说《祝福》《鸭的喜剧》《幸福的家庭》《伤逝》《在酒楼上》《采薇》等,有很多关于花木的描写。例如:《在酒楼上》有一段对山茶树的描写,很美:“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再看《补天》中的一段优美的描写:“伊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总觉得左右不如意了,便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这一段关于紫藤的描写,明显是有着鲁迅的生活经验的。鲁迅的杂文议论比较多,但也有很多用花木作为文章元素的。鲁迅杂文的篇目中就有一些关于花木的,如:《无花的蔷薇》《新的蔷薇》等。有许多富于哲理的名言名句成为经典。例如:“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譬如菊花如果是佳花,则他的原种不过是黄色的细碎的野菊,俗名‘满天星’的就是。” (《并非闲话三》)鲁迅所说的“满天星”,属石竹科,今常用来做插花,鲁迅对此是有研究的。“我早有点知道:我是大概以自己为主的。所谈的道理是‘我以为’的道理,所记的情状是我所见的情状。听说一月以前,杏花和碧桃都开过了。我没有见,我就不以为有杏花和碧桃。”(《新的蔷薇》)鲁迅在这里用杏花和碧桃做了形象的比喻。用种花的哲学,揭示人生的哲学:“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这是应该的,我毫无怨恨。”(《答有恒先生》)阐述人生活的哲理如:“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这也是生活”……》) 精辟的比喻如:“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论“他妈的!”》)他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他比喻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是花木与泥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