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东,李鼎教授博士生,博士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鼎教授传承团队成员,李鼎名师工作室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康复科主任,曙光临床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主任,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针灸专业医疗质控组组长,上海针灸学会临床教育专委会主委,世界中医联合会康复保健委员会常务理事,英国PACHA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针灸临床机制研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失眠、耳鸣耳聋、脑病、肥胖、颈肩腰腿痛、内分泌紊乱、痛症、神经损伤及亚健康调理,同时从事针灸现代化的开发研究。承担包括“973”等省市及以上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各类各级科技成果奖4项,专利10余项,主编《针灸学技能实训》、《针刺麻醉教程》、《海派中医·杨氏针灸》等多部著作。颈椎病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在各型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与受累神经相符的神经干性痛或丛性痛,伴有感觉障碍、感觉过敏和感觉减弱。笔者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共收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其中采用“项八针”法治疗30例,采用牵引法治疗30例,并进行颈痛评分及临床疗效的比较,现报告如下。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6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58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常呈慢性发病;②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③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摄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①目前正在参加或1个月前参加过其他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神经功能缺损,先天脊柱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2周内曾服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者;⑥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大椎、哑门及颈椎旁三针,颈椎旁三针为第2、4、6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针刺大椎穴时,毫针向下颌方向斜刺0.5~1.0寸;针刺颈椎旁三针时,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45°,进针0.5~0.8寸。所有穴位进针后均行平补平泻法,直至得气,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牵引疗法治疗。患者取端坐位,颈部稍向前屈,充分放松颈部及肩部肌肉,枕颌带固定头部。屈曲角度为15°(根据病变椎体调整),牵引重量以患者体重的10%为起始量,以患者耐受为度,逐次可适当增加重量,间断牵引,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治疗3次,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包括患者的颈痛程度,症状的持续时间,夜间的肢体麻木感以及颈痛对睡眠、社交活动和工作的影响等9个项目。每一个条目的答案划分成5个等级。NPQ总得分即实际得分占最高得分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表明颈痛的程度越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越大。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组间组内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NPQ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NP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NPQ评分优于对照组。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脊柱关节病和颈椎间盘脱出所致,病理表现为颈神经根受压,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外因是劳损、外伤及吸烟等,多好发于C5-8。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项痹”范畴,最常见的症状为颈项部疼痛。主要病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风寒湿等邪气外袭,入侵机体,风邪善行数变,走窜经络,寒邪收引凝滞,痹阻气血,湿邪重浊黏滞,留恋难愈,致病以督脉及太阳经居多,发于颈项周围;二是“不荣则痛”,久病则气血不足,劳伤则精血亏虚,肾精不足以致筋脉失于濡养,经脉拘挛,真虚假实,外泛颈项。从经络角度而言,项痹病与督脉及足太阳经关系密切,《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张氏医通》:“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项痹病的病位主要在经筋,经筋的作用包括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位姿势,足太阳经筋失常可见“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等症状。“项八针”全方重在鼓舞阳气,推动气血运行,通络止痛。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用颈夹脊穴、腹穴及天宗穴等。“项八针”处方中的哑门和大椎穴同属督脉,从解剖角度而言,哑门及大椎穴下浅层有斜方肌、项韧带,深层有颈神经及椎外静脉丛。督脉统领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不仅能够振奋一身阳气,起到提升清阳,充盈髓海之功效,还可引领气血上行至颈部及后侧肌群,改善局部气血痹阻,通则不痛。《灵枢·经脉》:“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肩似拔,膈似折。”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颈椎旁三针所在位置是本病患者常见的压痛点,该部位恰经过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部,有温养筋肉、养血行气之功,经脉中的气血充盛,则肌肉筋骨得以濡养,荣则不痛,与哑门和大椎穴共奏通行经气、提升清阳、补益脑髓之效。因此,针刺这8个穴位可以通行气血,舒缓筋脉,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度,解除肌肉痉挛,加速神经根受压后的水肿吸收,恢复神经根血供,增加颈椎局部的血流灌注,进而显著减轻颈痛症状,降低NPQ颈痛评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活动。两组患者颈痛改善的幅度在第1个疗程的治疗更为明显,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针刺效应的阈值有关。有研究发现,针刺效应的上升与针刺次数的多少呈正相关,但针刺效应的累加也有一定的阈值,达到一定的限额之后,机体对针刺的反应度会下降,这种耐受现象与针刺局部穴位的适应性及患者全身的适应性相关。因此,本观察针刺治疗到第1个疗程后,逐渐出现疗效好转渐缓的趋势。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针刺报道较多,但对于其发病机理研究及对颈痛评价的客观仪器指标相对稀缺,这也间接影响了临床评价颈痛的可信度。而本次观察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收集的病例数有限,样本量较小,信息不够全面;未进行长期的随访,故对于“项八针”改善颈痛的远期疗效尚不得而知;研究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患者对量表问题的理解各有差异,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考虑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周期以求更为全面的反映颈痛的改善情况。
参考文献
李鼎主编 (徐宗、徐平、沈卫东、沈雪勇副主编,张潮、陈瑞莹协编). 海上传针六十年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75
《海上传针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