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澧阳平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刷新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湘伴导读

贡献了“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的湖南澧阳平原又有重大考古发现。

就在10月9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澧县举行,宣布发现一处主体部分至少330平方米、加南廊至少500平方米的木结构房子。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础,距今4700年左右。

这一重大发现意味着什么?这个从澧阳平原上崛起的古国文明正逐渐揭开面纱……

她的名字叫鸡叫城,传说是仙人在鸡叫前筑成的城。自1978年被不经意发现后,又在澧阳平原上寂寞了43年。

直至今年10月9日,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上,她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发现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础,距今4700年左右。鸡叫城收获专家们“百年一遇”“非常震撼”的赞语,她以从澧阳平原上崛起的古国文明,对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新贡献。

(10月8日,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四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

是否每一座古城都在等待有人来唤醒?它们又能否给后人留下可破解时空机关的密码?

10月9日上午,听说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特意来勘察鸡叫城遗址的新发现,鸡叫城村72岁的村民张如明赶来了。

“我小时候就住在遗址范围内,家在鸡叫城的北边。”张如明愉快地向记者回忆起他与这座城的往事。曾经的鸡叫城很高很高,风景很好。人们在“城中”种了水稻,村里的孩子在“城里”放牛或嬉戏。“城里”还有高高的树木,鸟儿在树上筑巢,调皮的孩子爬到树上摸鸟蛋。

张如明记得清楚,鸡叫城的四周有堰塘,顺着堰塘可以绕城一圈。“现在看来,这些堰塘原来就是鸡叫城的护城河。”他叹息道,上世纪70年代,建在鸡叫城南面的砖厂从城的东面和南面取走了大量的土烧砖,鸡叫城低矮了许多,风景也不如从前。

(10月9日上午,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这正是鸡叫城的东、南城墙缺失的原因。鸡叫城遗址考古项目执行领队范宪军看过上世纪60年代的卫星照片,那时候,东、南两面的城墙还较为完整。值得一提的是,鸡叫城在清代同治年间作为一处景点,被载入了《同治直隶澧州志》。但不曾有人想到,这里曾居住着很久很久以前的祖先,而且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1978年,澧县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座城。因为不远的地方有西周的墓葬,起初,人们认为这是一座西周的城址。经过几次的勘探发掘,借鉴了鸡叫城的“邻居”、“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的发掘经验,考古工作者终于在1998年确认鸡叫城是新石器时代城址。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出现在今年年初。

(10月6日,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对木柱进行清淤保护。)

“2020年年底,我们在鸡叫城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些木结构,当时冒出了尖角。”吴瑞静是鸡叫城遗址考古项目队员,也是范宪军的妻子。他们都是90后。

考古工作者一年300多天待在考古工地不回家,范宪军已经在鸡叫城“挖”了三四年土,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此前,夫妻俩在不同的工地,聚少离多。鸡叫城遗址十分重要,作为考古界的新兵,夫妻俩对于参与它的发掘感到十分高兴,又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难度大,任务重,2020年又遇上疫情,两人的婚礼推迟了好几次,才终于在今年4月举行。

不过,有共同的热爱与目标,这些困难对他们来说都能克服。何况,有了令人震撼的木结构的发现。

“发现房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之前的试掘中,我们的前辈曾发现了多处木结构。但这样大体量、高等级、结构规整、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实在是太罕见了!”说到这里,表情不多、说话慢声慢语的范宪军脸上泛起了笑容,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

仿佛艰苦的旅程出现了一处绝美的风景,吴瑞静双眼闪着星星告诉记者,1月7日,澧阳平原刚刚下了一场雪,很美,很冷。1月11日,他们把当初只露出尖尖角的巨大木柱全部揭露了出来,见到了房屋下的基槽、巨大木头垫板。

“这是此前考古发现中没有见过的!”在场的人都兴奋极了!2006年就主持发掘,鸡叫城遗址考古项目领队、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高兴得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好酒,与大家举杯相庆。他无限感慨:天道酬勤!

两大重要发现——

史前木质大宅和大量谷糠

走进鸡叫城遗址西区考古工地,一眼就能看到许多冒出地面的粗壮黑色木柱残段,半圆形的木柱直径多在55厘米左右。长方形的基槽内铺着硕大的木板,木柱置于木板上。木板最长的长度近8米,宽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这些完整的地下木结构,勾勒出一间距今4700年左右的史前大宅——F63。根据现场发掘情况,其单层面积至少有330平方米,加上连廊,则至少有500平方米。这还不是全部,长长的木板仍在地下延续,留待考古人员发掘。

(10月6日,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对木柱进行清淤保护。)

蹲下来仔细观察巨大的黑色木柱和木板,上面写满了“风霜”——如高龄老人起褶的皮肤,它们看起来很老很老了。的确,F63的年代被判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约4700年。在中国,有比它更“年长”的木房子——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比F63早1000多年。我们常见的吊脚楼就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专家认为,鸡叫城的F63与干栏式建筑有很大不同。郭伟民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了说明:“为了增加柱子的受力面积,让它们不在较软的土地中下陷,干栏式建筑会在柱子下垫与柱子横断面差不多大的垫片。而F63使用的是整条木板。”

此外,F63的建筑者的设计和施工技艺都十分高超。负责复原房屋研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指着一段掉落在木垫板上的榫卯结构残件说,这表示鸡叫城人已掌握较为纯熟的榫卯运用方法,并在建房中多处使用。他推测,从木柱的排列情况看,这栋房屋很可能结合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的建造方法。

F63所在的原地形是一斜坡,北高南低。但柱子上方架空供人活动的面应是木结构楼板,是水平的。张涛说,这使得木柱开凿卯口的位置和高度不同,空中的复杂构件要在地面设计制作和部分组装好。

让人无比钦佩的是,鸡叫城人完成这些复杂精巧工程的工具竟然是石制工具。

另一项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也来源于这片工地。今年1月初,大量谷糠在工地西北部被揭露,它们的面积达到80平方米,平均厚度达到15厘米。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

吴瑞静介绍,经过测算,产生这些谷糠的稻谷达22吨,脱壳后的稻米约14吨。记者算了下,按照一日两餐、每餐3两米饭的标准,大约可供1000个成年人吃46天。而此次发掘仅窥一隅,其实际分布面积还要大很多。

一般而言,谷糠可以用来喂家畜家禽。但为何鸡叫城的先民会将大量谷糠丢弃在这里?吴瑞静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结论。“这片区域比较低洼,谷糠下面还有比较厚的炭灰层,我们猜测这些谷糠有可能是和炭灰一起在建房前有意铺在这里起防潮的作用。”

水稻对种植条件、人与人的协作关系等要求很高,社会组织、公共权力等早期社会复杂化现象也因此萌发。这样大批量的谷糠的出土,说明了屈家岭文化早期鸡叫城遗址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能够供养大量人口。

在5000年前的秋天,一位先民站在鸡叫城的高处远眺,可能和此时的我们看到的是相似的景象——平坦的澧阳平原上,秋风吹起金黄的稻浪,丰收在望。“我们计划下一步在城外寻找大规模的水稻田遗迹。” 吴瑞静说。

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炭化粟。粟,去壳后即是小米,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澧阳平原的旱地上也能种植。粟的种植可作为稻的补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古国文明的清晨,

中华文明进程新贡献

鸡叫城不仅是一座城,F63也不仅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在遗址现场看得非常仔细。他看过田螺山、良渚的大木头,但鸡叫城遗址是“保存最好的,非常难得的,百年一遇的”。他说,从遗址体会到长江文明的进程。史前文明进程没有文献记载,这次实实在在看到的实物,展示文明的进程,给人震撼。从聚落的布局上,他还很期待能有新的发现。

(10月9日上午,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巨大的木结构建筑基础呈现在专家们面前,大家都被这令人震撼的场面吸引,纷纷进入探方细细观察。据了解,目前鸡叫城遗址揭露出一批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木构建筑,其中尤以F63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其完整的木构基础得以整体揭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原来只把鸡叫城当作一座史前古城来看,今天惊讶于这里8000年前彭头山文化时期就住了人,且经历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这么长的一个时期,直到屈家岭文化时期,这些房子的走向也没有变。他认为鸡叫城还有更复杂的属性。

郭伟民深以为然,他从鸡叫城木结构建筑所有房子坐北朝南,往西南方向偏20度左右的朝向、巨型木地栿、廊庑结构等,认为这并非民居,而是一处高等级的建筑,且从建筑形制、文化上就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在专家研讨会上发出赞叹。他认为在中国百年考古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鸡叫城这么大体量、这么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他从房子的体量分析,当时需要的对劳动力、人工、资源的控制达到了目前所见最高的层次。他支持澧阳平原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魏非常赞同把鸡叫城遗址的价值放到一个更广的视野去看。“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当中,对我们的建筑史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重要成就,也是世界考古学的一次重要发现。”

霍魏认为,鸡叫城这个发现的价值不仅要放到中国看,更要放到世界文明的视野去看。西方从地中海、西亚到中亚,基本上不采用木质的,中国北方地区过去可能也是土石结构土木结构都有,但是木结构的保护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此整体性的大规模的出土、大规模的揭露,是长江中游的第一次,所以这个也可以向全世界展示古老中国的文明创造在木结构建筑方面的成就。

(10月9日上午,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专家们进入探方细细观察。)

“百年一遇”“震撼”“惊喜”“壮观”……这样的赞语还不断从现场30多位专家嘴里蹦出来。

他们从鸡叫城联系到了距它13公里的城头山遗址。10月9日上午,看完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后,他们又再次去了城头山,那里是“中国最早的城”,现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穿过鸡叫城和城头山,专家们更联想到了两处遗址所处的700多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他们知道,这里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在这处平原上现有600多处遗址遗存。

是啊,在神秘的澧阳平原上,鸡叫城遗址才刚掀开一角面纱,还有更多的未知和惊喜在等待发掘和发现。

湖南四大史前城址,

你知道吗?

城头山遗址——中国最早的城

(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公元前4500-公元前2300年)

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有基本的规划和空间布局,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农业生产区安排得井井有条,同时有城墙、护城河,以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墓葬。遗址内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最早城墙,还发现了压在城墙之下、距今6500年的世界最早古稻田。1992年、1997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两度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鸡叫城遗址——古国文明的清晨

(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距今约5300-4000年)

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含城墙)。城内遍布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揭露出城墙、壕沟、房址、木构建筑、台基等遗迹,分属于彭头山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城外,水网密布,由护城河、壕沟、沟渠组成了复杂的网状水系。

七星墩遗址——湖南目前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岳阳市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距今约5000年-4000年)

七星墩遗址“外圆内方”,有内外两圈城、壕,外城近圆形,内城呈长方形。它是在湖南地区首次发现双重城、壕结构的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成为目前湖南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对研究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卢保山遗址——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位置最南的一座城

(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丁家城村,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早期、早至屈家岭文化时期)

卢保山遗址位于洞庭湖腹地,城址面积仅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座,也是湖南地区第四座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它的发现和确认使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的数量增至20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