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规范治理”之后,3种车使用受到影响,新购电动车要注意
电动车作为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出行工具,但是因为数量众多,在我国交通工具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很多老百姓的上下班代步、买菜购物、接娃送人等短途出行需求,都依赖于它,尤其因为低价,电动车是中低收入群体最为青睐的交通工具。
电动车在我国的多,是有目共睹,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上除了汽车就是电动车,不过,虽然汽车也很多,但是基本上能够保证“井然有序”,虽然理论上汽车的交通事故率会远远大于电动车,但是,汽车也有着很好的管理制度约束,总体上来看,汽车上路安全性还是非常高。
而电动车,虽然在理论上的安全性远远大于汽车,但因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各地交管部门没有严格约束,导致本应该很安全的电动车,却被交通事故问题所“诟病”,作为电动车大省之一的浙江,就曾公布一组数据,2018年共查处非机动车违法达到610万起,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有37.6%的交通事故与电动自行车有关。
电动车经历了“规范治理”后的变化
电动车的高事故率的问题,最终让电动车迎来了“规范治理”,从电动车的出厂、销售、上路均进行了明确的管理制度约束,让电动车步入“正轨”,那么,电动车经历了“规范治理”之后,有哪些变化呢?
第一个变化:电动车更安全,在电动车没有得到“规范治理”之前,我国电动车保有量在2.7亿,其中有近2亿电动车均为不符合标准的超标电动车,这些电动车在时速、动力、续航等方面标准不一,有的甚至时速达到上百公里,和摩托车相差无几,这些电动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电动车“规范治理”之后,把时速过快的电动车剔除在非机动车行列,现在能够买到的电动车,安全性都有所保障。
第二个变化:驾驶人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小行家一直都认为,电动车的高事故的重点来自于驾驶人,一些漠视交通规则的驾驶人才是电动车发生事故的“罪魁祸首”,而以前电动车驾驶基本上“无拘无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的情况,而在“规范治理”之后,电动车需要实名登记上牌,而驾驶过程中出现违章等情况,需要车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有约束”促进了驾驶人安全意识的提升。
当然,电动车“规范治理”对于很多人是一个“阵痛期”的过程,它的落实也影响了不少以前可以正常行驶,如今却不能正常上路的电动车,其中有3种车受影响最大,小行家也提示大家,不要新购和使用以下3种电动车。
第1种受影响的是老年代步车
老年代步车是低速电动车的一种,曾经它也一度风光无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道路,都是能看到三轮或四轮的老年代步车在道路行驶,有人用它代步,有人用它来从事运营赚取收益,而电动车迎来“规范治理”之后,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见。
老年代步车之所以受到影响,主要是在如今属于机动车的电动车需要上牌、考证的规范化环境下,老年代步车这类低速电动车,不在工信部目录公告内,不符合上牌资质,而考证也因为老年代步车暂时还未获得“合法身份”,暂时没有准驾的驾驶证,所以,无法上牌、考证,导致它的出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地方都限制上路行驶。
第2种受影响的是无资质的电动车
电动车“能用就能买、买了就能用”是整治之前的常态,也因为这样的上路低门槛,导致了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低劣、劣质、无资质的低价电动车,而这些电动车的存在,一来是造成了电动车品牌效应在很多地方难实现,二也是这些无资质电动车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出厂检验,安全性不值得信赖。
而经历了“规范治理”之后,电动车多了一道门槛,就是需要上牌照,而上牌照就需要电动车的发票、合格证、3C认证等资质,这样就限制了一些无资质的电动车混入道路行驶,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虽然现在依旧存在这类无资质电动车,不过如今比以前少了很多很多,而这类车大家也别再新购,以免上路受到影响。
第3种受影响的是时速超过25公里的电动车
如果您是为电动车的老司机,相信以前购买电动车时速至少是30公里/小时以上,以前的电动车厂家,一味地迎合老百姓用车需求,在时速、动力、续航都大大提升,而交通工具时速越快、动力越大,意味着风险性就会越高。
所以,在电动车迎来“规范治理”之后,这类时速超过25公里/小时,电机功率大于400W,电池电压大于48V的电动车,不再属于传统的电动车,而是划分为摩托车行列,属于机动车管理范畴,这些车不仅需要上牌、考证,在很多有“禁摩令”城市,严格意义说也是不允许上路行驶的,所以,新购这类电动车需要注意。
结语:经历了2年的电动车“规范治理”,小行家是眼睁睁地看到电动车越来越规范化,而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车也在从源头逐渐“消亡”,就比如我们即将见证的“超标电动车”,将会在未来几年彻底退出代步市场,这样的变化对于电动车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一种促进,不过,它却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至于值得不值得,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这3种电动车,您觉得该不该限制出行?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关注电动车小行家,每天分享电动车相关资讯和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