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派少林武术:史无前例的少林传技
少林武术流派,原分广东、峨眉、武当、福建、河南五大派。广东、峨眉后演变成地方南拳,武当则演变成内家拳种,福建称南少林,河南为北少林。河南少林即嵩山少林,为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又分为红家、孔家、俞家三大流派。俞派少林武功以拳法劲兼刚柔,器械擅长棍术和剑术而区别于红、孔两家。
俞派少林武术的形成始于明代中叶,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倭寇经常入侵江浙沿海一带,沿海边民惨遭其害,为了靖边,抗击倭寇的侵略,朝廷“招天下举武勇士”以讨倭寇,从而出现了不少身经百战的抗倭名将,如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宗猷、何良臣、吴殳、茅元仪……等等。
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提倡,练武不仅成了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锻炼方法。
这一时期是历史上武术集大成的昌盛时期,大量武术名著问世,如“剑经”、“纪效新书”、“武备志”、“阵记”、“手臂录”、“耕余剩技”……等等。不同风格的拳术和技击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除少林派以外,有张松溪的内家拳、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等,此外还有密宗拳、六合拳、驰骤拳、截脚……等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套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更突出地表现了各流派的特点,涌现出了不少武术流派的名家,如李良钦、张松溪、杨妙真、石敬崖、俞大猷、王征南、刘云峰……等等。正是在这种武风昌盛的环境下,俞派少林武术也应运而生。
俞派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大将俞大猷。俞公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官至左都督,谥武襄。
俞公少好读书,两参《易》业,又从当时著名的江南名师李良钦习武,学习荆楚长剑,李良钦认为他日后必天下无敌。从戎后,所率“俞家军”屡摧大寇,战功赫赫,威名远震南疆,用兵数十年,从未有过败绩,嘉靖平倭与戚继光齐名。
俞公武功造极,拳术超异,器械中尤擅长棍术及剑术。在明代,各家各派名棍甚多,在众多的几十家有名的棍法中,最负声誉的首推俞公棍(又名俞家棍、俞大猷棍),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向他求学过棍术,另一抗传大将、明代军事家何良臣也说:“棍法之妙,亦尽于猷”。
俞公将自己所练之剑法写成《剑经》一书,戚继光很佩服俞大猷著的《剑经》,他说这本书是“短兵长用法,干古奇秘,非欺人也”。并将《剑经》收录入他的名著《纪效新书》之中。
俞大猷还将棍法及拳、剑等武功传入少林寺,形成俞派少林武术的缘由在《正气堂集》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予(指俞大猷)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酉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成出见呈之,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愿受指教。予日: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众推年少有勇力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予南行出入营阵之中,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知慧觉照之戒,及三载余。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诀,虽未造于得手应心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二人曰:噫,有余矣,乞归,以所受之教,转授寺众,以永其传可也。遂许辞去,倏而又十三年矣。门者忽报,有一僧求见,与之进,乃宗擎也。谓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
由于俞大猷将自己十多年军阵实战的俞家武功精心传授给少林寺武僧,再由宗擎、普从广传寺内僧众,使少林一派武功,转而大盛。
据“少林武僧志”载:“宗擎,字周空,伊州人,身五尺八寸高,秀眉俊颜,灵敏足智,剑技超群,棍法卓技,任武教头十载,后升为提都举,著有《少林剑谱备要》一书“,”普从,字万空,俗姓田,幼名大树。皈依少林寺后,跟洪昭法师习棍术,后同宗擎二人随俞大猷南征杀寇,苦习剑技,三年后获技返回少林寺,任副武教头,授众僧剑法,颇见功效,五年间授徒三千,亦称剑师。“
可见俞家武功在少林寺传播规模之大、影响流传之广,是少林寺习武史上空前的。由于宗擎、普从将俞家武功广传寺内僧众,从而开创了俞派少林武术之先河,实为俞派少林武术之功臣。寺内武僧逐代相传,从而使俞派少林武术流传下来。为纪念俞大猷传授武功的功勋,后人便将俞大猷所传之武功称为《俞家少林武功》。(李良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