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国硬实力对比,说它们开战的原因
这篇我们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国硬实力对比。
在1914年欧战爆发前,欧洲五强是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
我们先从它们的战前常备兵力,跟开战后的战时兵力做个对比。
英国:战前常备兵力25万,包含殖民地能达到40万;开战后的战时兵力达到600万,600万军队中殖民地占了一半。
法国:战前常备兵力80万,包含殖民地能达到180万;开战后的战时兵力达到600万,600万军队中殖民地约6成。
俄国:战前常备兵力140万,包含殖民地能达到340万;开战后的战时兵力达到1700万。
德国:战前常备兵力75万,包含殖民地能达到200万;开战后的战时兵力达到950万,950万军队中殖民地约占一成。
奥匈:战前常备兵力45万,包含殖民地能达到130万;开战后的战时兵力达到600万。
简单来说,协约国对比同盟国的军力优势约为2:1。
大家也别忘了,德奥同盟是位在中心,它们有两面受敌的压力在,所以我们把这场战争说成是德国的军国主义造成,其实是忽略掉这个客观现实。我们也不能有后见之明,认为人数不是问题,在现代火力前人多人少都没多少差别。在开战前根本就没人会预料到未来的壕沟战是如此惨烈,人力优势至少是很现实的。
而且以西部战线来说,德军在初期的右翼包围作战上,其实已经接近法国首都巴黎,若不是英国远征军的军力填补了战线缺口,巴黎被德军攻下后,三国协约还可不可以撑下去还是未知数。
所以纯粹以兵力来说,德国没有理由会想要主动发起战争。奥匈帝国更别说,奥匈勉强比英国要好一点,拿个陆军倒数第二。更别提俄国有超过一千多万正处于兵役年龄的成年男子,随便抓个两成的军事训练比例,可立即投入战场的就能达到三百万人以上,请大家代入当时各国的角度思考,德国是否有任何称霸的动机?正常人想的应该会是先保家卫国才对,同时两面开战根本是愚蠢。
而且当时协约国海军人数与战舰数量吨位数对比同盟国,也将近3:1,再以欧洲沿海来说,奥匈帝国的海军连法国都比不过,德国海军能否出得了北海都有疑问。有海洋霸权的英国海军果然是气势非凡,不负名气,整场大战下来,德国海军根本就没想去追求舰队决战。
自沉的德国军舰
所以,说德国想要追求帝国主义殖民世界,这种说法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反过来说,德国还可以拿海军当筹码,用建造海军的威胁去跟英国谈判非洲的殖民地划分,实际上德国还真的这样谈过,英国内阁还很高调地讨论过。后来的问题嘛,这就留到以后再说了,先卖个关子。
换言之,任何有点数学能力的人,都会从数字上看出,若说是德国为邪恶的一方,整天幻想奴役全世界,走向军国之道,这简直是把几千万德国人都当白痴看。
承接上篇: ,我们已经可以了解,传统的正邪二分法是完全不适用大战爆发前的欧洲,这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国家在硬实力的对比与增长上,领先各国太多,也没有像要掀起世界大战的样子。
就以纯军力来说,英法俄协约对比德奥同盟,有二比一的优势,更别提当美国参战后,对德奥来说的绝望。那时人们已经明白人力优势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各国都有这方面的认知,军方更是清楚机关枪跟火炮的威力,从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为何开战后双方如此拉锯,德国甚至就快要赢得西部战役。
在1914年的军备生产,英国生产了将近十万支步枪,德国只生产了不到一半的数量,但在机关枪的项目上,英国生产了不到三百支,德国却生产了超过两千支。直到隔年,英国才生产了跟德国相当的六千支机枪。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德国早就知道人力劣势,也很清楚机枪的威力,所以构筑的火网跟防御概念,远远赢过英军,英国则像是阶级森严的老式军队,军官没下令、士兵没反应,这要如何期待军队可以发挥临机应变的战力?
若我们只看战争后期,英军坦克数量远超过德军的“十辆”,就断言英国较有进取精神,这是完全说不通的。(注:别怀疑,真的只有十几辆,完全没在生产。)
再以财政来说,虽然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国,纯粹以资产来说是远远超过德奥两国,但是却忽略了“变卖求现”总是买方市场的真理。简单说,英法两国的财政合计远优德奥两国,但纸面上的资产跟变成通货来购买军品,账面价值跟实际上可以拿到的现钞是两回事。协约国从一开始就过于乐观战争的时间,战前既没良好的财政规划,战后只好把祖产卖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总之,大战前各国都没多少准备,至少财政上是看不出来,这是客观事实。至于各国军方忧心的防卫不足,这是另外一回事,像是德国在1910年代开始,还一度出现过军费不足,边界的守备部队,连弹药配发都要限额,打个十发子弹就要准备拼刺刀的窘境。
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轮廓。大战爆发前二十年,各国民主状况日趋深化,选举权逐步放宽,政府举债用以公共建设来政策买票,而没有百姓喜欢把钱丢在国防支出上,大家都相信嘴炮政客说的军队支出太高,而事实上是各国的军费支出都是勉强达到“扩军不足、防卫有余”,只能依靠额外的方法来扩军,像是德国海军之所以成长到让英国感到有点威胁,就是举债造舰的结果。
民意反战,政客也不敢得罪手持选票的人民,银行家生意遍及全球,实业界的商品通行世界,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会打仗的年代。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造成了悲剧的发生,跟一般人想的完全相反,因为各国的军费不足,都无法达到有效防卫的开销,反倒让各国之间互有猜忌,稍有军备的成长就掀起阴谋论。
简单说,就是各国的军费支出,永远无法满足防御战略的需求,遑论是军国主义的扩张。这时只要邻国稍有扩军的现象,或是新式武器的出现,就会让本国的危机意识成长,这个危机意识虽没有扩及全民,却足以埋下人类彼此仇杀的最可怕因素:
“恐惧”
(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