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因为这是固定词汇,甚至我们可以称之为成语。

“春花秋月”一词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是如果用来赏析李煜的这首词来回答这个问题,那肯定是跑题了。

这位朋友问的是“春花和秋月”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虽然从这首《虞美人》中来,不可避免地会谈到李后主词作的意义,但是并不是问题的重点。

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

春花、秋月分别是一年当中最有特色的两个季节的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春天百花盛开,晚秋月白凄美,这其中有没有关系呢?

如果是从客观世界来说,这二者全无关系。世界变化之下,自然产生的植物现象和天文现象会有什么关系,并没有。

但是从主观世界来说,就有关系。因为它们都为诗人和读诗词的人带来情感上的触动。我们看到春花灿烂繁华,自然心情愉悦,如观盛世。看到秋月清朗疏阔,自然心中清明,暗合悲伤气氛。

景色虽然不同,但是带来的情感是共通的。

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的心理感受。

春花和秋月之间有的就是这种关系。而“春秋”在古代用来指代整一年的变化,也就是“春花秋月”用了这一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景色、最有共通性的情感作为排列,来泛指整个人类心理感受。从而反过来指代任何能够引起人类心理共鸣的景色、事物、经历。

为什么用“春秋”,而不使用“夏冬”?

作为一个农业古国,春种秋收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生活次序,也是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本。

“春秋”包含“春”“秋”两种概念,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礼仪,尤其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的时间就选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种”和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时候。与此同时,周朝有严格关于分封制的要求规定:要求各路诸侯定时朝觐周天子那么这个定时,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么为什么要选在春季和秋季朝觐呢?春季是一年之始,各路诸侯向周天子汇报去年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诸侯朝觐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贡。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在防寒防暑条件非常差的古代,出门、战争都是选季节的,也因此产生了以“春秋”纪念的习惯。

古人史书也是以“春秋”命名,如今甚至将战国之前的年代命名为“春秋时期”,可见“春秋”二字在古代、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

词语结构和意义

至于“春花秋月”的词语结构,就是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的词语非常多。如“月白风清”,“天长地久”,“裂土封侯”,都是通过并列两个相同性质的词语来概括,通过不同词语的并列来加强、统一共性。

从语音上来说,都是有平仄变化却又是两个双音节,既有变化,又四平八稳,成为成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春花秋月”可以指代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色,也可以反映出李煜对被囚禁的慨叹,陷入对美好生活的回忆。那种美好岁月什么时候结束了呢?这就不仅仅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实景,而是所有过往生活为他带来的往事如梦的美好感觉。

但是这个词语脱离这个语境,好像使用得并不算多。

因为太典型了,反而大家用得少了。只要使用这个词语,基本上都会想起李后主的《虞美人》,自然就附着了一份悲伤情绪在上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