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工程人吃光了基建红利?零距离感受行业前沿,你会有答案

编辑搜图

最近刷某乎,看到有人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说:“为啥现在的土木行业留不住年轻人了?说好的大基建风口呢?”

没想到,引得上千名业内网友们众说纷纭,总结了一下,实质就是两个走向的声音,一个是“吐槽劝退派”,一个是“信心满满派”

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直到看到有个网友的评论,却不得不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从业17年,今年40岁这类,他正是吃到08年四万亿大基建红利的那批人,对95后00后没任何参考性了,趁着行业风口期升上去的人,误把其归结为个人能力。——摘自某网友

—1—

踩上大基建风口期的第一批中年人

不得不承认,小编作为这波红利期内的业内从业者,的的确确地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不说别的,就说自己大学毕业那段吧,说来也有小20年,当周边其他专业小伙伴还在发愁,有哪些单位有对口的岗位,可选什么样的单位,哪行好找工作时,一大波工作机会,真的是扑面而来。

无论从校招,还是社会招聘,那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业内“中字头”属于基本选项外,像什么设计院、其他大型企业的“基建管理”等等也是不在少数,现在看来都是“金饭碗”啊。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记得那一年,监理还被称为“朝阳行业”等等,不乏有能干的学长带着自己的公司来招募,可那时小伙伴的就业认知,对私企民企不“感冒”,所以,与此同时,对当时的地产公司求职意向,也不像这些年受追捧。

不过小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早两年上学,因为眼睁睁看到,一波建筑专业的学哥学姐们,赶上了工作还是包分配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时候,感受到了,体制内对建筑类、土木类专业人才的大量缺口。

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现如今,早年那波进体制的校友,大多成为了单位的中坚力量,后续自主创业也好,或是关联行业的小伙伴,只要还在业内从业,基本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与那波校友有交集,也许这就是大家口中,最原始的一波“资源关系”吧,现在算来基本都是40+的年纪。

当然,除了职场就业以外,变化最大的,莫属造就了一批大老板,远的像当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地产大佬;近的就是大家可能时常能见到的,一波貌不惊人的暴发户“包工头”老板。

这些人,与当下互联网的造福速度相比,不相上下,不少人也因此实现了个人跨越。

—2—

年轻人的红利是“消失”了么?

从官方发布的一组近十年来的从业人员统计数字来看,这几年年轻人的入行意愿的确降低了。

可是,其他行业真的相比就那么“容易”么?还记得网上曾经有个叫“付工和酥工”发起的“付酥运动”的故事么,戏剧化的是,据说前几个月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

是行业红利被“吃完”了,年轻人没机会了么?

从这些年行业公司的增速来看,大家入坑的热情依然不减,而且还非常高涨,这说明什么呢?要么大家手上不缺业务,要么看到周边的人都赚到钱了,也想着来分一杯羹?

编辑搜图

那是为啥让一部分年轻人“退却”呢?有人说是工作太“苦”了, 其实是想想,溯本求源来看,还是同质化竞争现象太严重,一些公司的节奏让有的年轻人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工作的机器”,忽略了成长,“疲惫倦怠”成为压垮自己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3—

95后00后如何乘胜追击洞察新风口?

依然我们来看,一组官方数字,很明显,即使在从业人员递增下降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却在增长。

编辑搜图

经济学上,劳动生产率水平可用同一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啥意思呢?这几年行业的机械化、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的发展也在慢慢渗入,从原来拼人力、拼手速、拼关系的竞争格局,各种玩法变了,从公司到个人,都在经历并接受着行业重新洗牌的挑战和机遇过程。

那作为我们难以独善其身的从业者,怎么积极应对行业转型和变化,找到新的发展风口,提高自己的专业提升敏感性呢?

之前在其他文里,也和读者探讨过,其实,多多关注线下的相关行业的”展会“,更是个不错的思路拓展方式,因为”展会“这种形式吧,通常是”聚焦行业发展热点与未来趋势 “最直接的获取渠道,相比没有主线的碎片阅读,更具前沿启发性。

对于懂行看门道的小伙伴来说,同期活动里组织的一些“专题论坛、主题沙龙,聚焦行业热点,汇聚顶端智慧,是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