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虹卧江波见沧桑(徐霞客兰溪游线寻踪之二)

公元1636年,大明王朝气数殆尽,大厦将倾,离它的寿终正寝只剩八年时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自成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自命“闯王”,志在天下必得之势;后金国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定都沈阳,并且连连拿下昌平、房山、顺义、天津等城,向关内张开了虎口大牙开始了野心的扩张;而也是这一年,美国人却开始创建哈佛大学,立志要办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一样的名牌大学……相比之下,当欧美国家开始实施教育大计的时候,我们国家却还陷在群雄逐鹿的战乱中,不知何去何从。

但这样的时局依然阻挡不了徐霞客要走遍大好河山热情的脚步,在1636年的十月初七夜他经香溪趁着月色抵达兰溪西门城下。此时已经深夜,城门早关了,他和静闻和尚、随从小顾三人只能在船上将就一休。第二天,登上浮桥一看,桥上有很多官兵把守着,把整个兰江航道也封了,任何船只不得上下。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初八日,早登浮桥,桥内外诸舡鳞次,以勤王师自衢将至,封桥聚舟,不听不允许上下也。”原来是朝廷的救驾军自衢州发兵,要从这里坐大船去京都。所以兰江里很多的船都让朝廷征用了,一只紧挨着一只,聚集在岸边。

徐霞客登上浮桥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不免感慨,不知道自己此次的出游是凶还是吉,只是希望时局能早日安定下来。他忽然记起嘉靖年间曾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兰溪人唐龙,在兰溪八景诗中给浮桥写过的一首诗《巨浸卧虹》,诗曰:“松舟百叶浮江上,铁缆千寻贯水中。月下独横题柱笔,一来一往踏长虹。”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一下子鼓舞了徐霞客,如果说人生就像脚下这滔滔的兰江水,那么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在这人生之河上架一座桥,能够渡自己从此岸顺利地到达彼岸。

  说起兰江上的这座浮桥,从建立起至今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它分为两段,从老城西门至中洲公园段叫悦济浮桥,中洲公园至溪西段叫辅济浮桥,在过去没有大桥的时候,它是往来老城至溪西的唯一水上通道。据宋代范锷《悦济渡浮桥记》记载,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一位叫江衍的地方官员自己捐资在兰江上游杨埠位置建了一座长50节的浮桥。但在1076年的夏天,浮桥被洪水冲到了兰溪西门城下。江衍君一路找到兰溪,准备拉回去,有当地百姓看到就想叫他把浮桥留下。江衍君想浮桥本来就是用来渡人的,既然这里需要,那就留下吧,他满口应允了。但因下游比上游河面更宽,桥的长度不够,他便又捐资增加了16节,共66节。为了使浮桥没有后顾之忧,他又捐出良田250亩,其收入用于浮桥的修缮。又在溪西建了寺庙,邀请德善之僧长年居守,并负责浮桥的修缮工作。从此兰江两岸鸿沟变通途,人们奔走相告,俱为幸事。由于旧时兰江洪灾为患,浮桥经常被冲走,所以期间多次更替、修缮,直到1975年兰江大桥建成通车,悦济浮桥才被拆除。

到了1995年,为了恢复兰溪古城风貌,丰富兰溪旅游内涵,经有识人士捐资,悦济浮桥再次修复,桥长200余米,桥面宽4.3米,设铁索护栏,浮桥中间设有通航的船闸,并配有照明设施,不管是晨昏还是夜晚,或月下独横,或晚霞尽染,宛若江上卧虹,瀫纹粼粼,光影悠悠,已成为兰溪人散步观景的首选之处。

三白草堂,文学梦想
麓人悟道,无处可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