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力量得以传递和成长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仅凭借着声音,我们就能想象出江南青砖黛瓦的庭院里,年轻人清亮的嗓音诵读着经义正穿透烟雨,给沉柯已久的大明王朝注入最后一丝生机和正气。
朗读是一种力量,自人类发明了文字,人们就开始用朗读和书写开始传承文明。书写以传递后人,朗读能感染世人。
朗读从来不只是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异口同声的读出课本上的文字。
穿透历史的云烟,中华几年文明在朗读声中延续,声声不息,生生不熄。朗读让文明的力量得以传递和成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春秋时人们人们抚琴而歌,吟诵出中国文明最美的原生态的大地和爱情。
行走在南方萧瑟的原野,沅水呜咽,屈原一路行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留给后人一个孤独而高贵的灵魂。送别于北方凄凉的大地,易水冰冷,高渐离愤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别一个慷慨赴死的时代。
朗读的力量,在于它不仅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即便我没有妙笔生花的文采,但是我可以通过的朗读,给我心仪的作品增色,赋予我自己的情感,引起别人的共鸣。
古人所说的读书是一定要读出声音来的。洛阳纸贵,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多是口头的传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人们普遍不识字的古代,人们也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关于朗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很多动人故事。三国时,庞统用大声朗读孙吴兵书吸引蒋干来访,群英会蒋干中计为火烧赤壁的重要环节。宁采臣的琅琅书声让聂小倩顿生爱慕,“平湖秋月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互 只羡鸳鸯不羡仙。”《倩女幽魂》里小倩最后的朗读,成为一幅绝美的告别,若干年来一直在我心里萦绕。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 朗读,是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朗读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也是对文字所描绘的事务的再创造,给静默的画面赋予声音的灵性。
朗读,如风声过耳,我们无需睁开眼睛,就会感觉到世界上最美好的就在我身旁。
本文为我所策划的“全民悦读朗读大会惠州选区活动”而专门撰写,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