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补出一身病!告诉你一个补得进、收得住阳气的方法
夏天气温高,人们胃肠功能本就容易下降,多不思饮食,加之夏天日常中饮食中多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相应减弱。
凉爽的秋天来到,人们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民间有秋季养生贴秋膘之说,但是初秋时节不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
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我们的脾胃功能比较虚弱,此时大量进补必然会加重脾胃脏腑的负担,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故而,秋季饮食,先调脾胃后滋补才是正理。因此,秋季进补前不可忽视的就是先调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
人自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与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出的水谷精微物质,故称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等说法。那些脾胃本就虚弱的人,更应先调好脾胃,才能补得进去;如果秋补不当伤了脾,身体也很容易出现其他毛病。
1、脾胃气虚:失眠多梦
脾胃气虚,宿食停滞,壅遏于中焦。胃气失和,脾升清胃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升降不调,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逐渐理解为凡是因为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均属于这一类。
故而脾气虚的人容易乏力,出现失眠、多梦、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2、脾胃阳虚:消化不良
脾胃主宰运化腐熟,脾阳虚则食物不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有效生成,胃阳不足则不能腐熟水谷,消化不良何来营养?
故而容易出现不欲饮食或者胃纳不馨、口中粘腻感、腹部胀满感、大便完谷不化、舌头胖大、有齿痕。
3、运化失司:生湿生痰
脾主四肢,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则聚而生湿生痰,湿困则水谷精微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加重了水液的滞留,加重了「湿困」。
故而人们自觉身体没有力气,也不爱活动,没事就愿意躺着,四肢表现肿胀,人逐渐肥胖,并且这种胖不容易减下来。
4、升清降浊失调:头晕目眩
脾属土,位居中央,如地气能生养万物一样,灌溉于四傍,以养心肝肺肾四脏。
脾胃虚则其升清降浊功能失司,则可以表现为头晕目眩、胸中憋闷不舒、大便硬而难解、小便涩痛等。
1、用艾灸疏通脾胃后进补
中医里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而艾灸根据手法的不同分为雀啄灸、回旋灸等,配合不同的材料还有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运用不同的手法可以实现补泻功效。
艾灸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此时艾灸相当于起到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营养顺利被身体吸收利用。
所以,「进补」之前最好先「灸补」,先艾灸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再服用补品补药,效果才能好。
艾灸调理脾主要可取以下穴位:
▶ 中脘穴
中脘为胃之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性质相同,因此可通过艾灸中脘直接调控胃腑气血。
经常艾灸此二穴,可补元气、暖脾阳,以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减缓衰老。
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调理痰湿要穴,对于痰湿内盛所导致的腹大而满,肠鸣频作者效果甚佳,艾灸丰隆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健脾和胃。
2、规律饮食,保持心情愉快
此外,健脾还需要规律饮食,调节心情。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炸刺激性的食物。
日常可以多吃山药、玉米、小米、燕麦、栗子、红薯、扁豆、红枣、糯米等益气健脾的食物。
一个好的心情能够有效的提高胃口和身体的消化能力。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有助于保障肠胃系统正常的工作。
3、用艾灸祛阴寒湿邪、培补阳气
除了调脾胃,秋天艾灸还有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的之功。
一是能将积攒了一夏天的阴寒湿邪气驱赶外散,二是此时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占据上风,这让原本阳气不足的人更缺乏「护体真气」,一些诸如风湿、类风湿、老寒腿、胃寒等「阴性病症」将会逐渐显现和加重。用艾灸的纯阳之气入穴,温通经络,培补阳气,固护元气,为度过寒冷的冬天打好基础。
▶ 调和阴阳
秋季清肃,阳气渐收,阴气生长,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白露过后,阴气就会开始逐渐加重,秋季养生要注重养阴扶阳。
人体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艾灸的补泻手法,可以调和人体阴阳。
▶ 散寒除湿
艾叶性温,采用熏灸的方式,使热力逐层渗透,可深达肌层,从而实现散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 调理气血
气得热行,遇寒则凝,气行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之属,可使气血调和、血脉和利而活血顺气,散结止痛。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取不同的穴位,运用不同的艾灸手法,刺激不同程度,可达到不同的功效。
✎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