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一支慕姓人清初避乱迁到蓬莱,后来出了位光禄寺少卿

“慕”这个姓氏,在全国范围内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在胶东半岛,分布却比较广泛。

总体来说,胶东半岛的慕姓可以分为两大支,一支为栖霞慕氏(由于读音相似,外人听起来很容易跟栖霞牟氏混淆),一支为荣成慕氏。其中,栖霞慕氏支派较多,现龙口(黄县)、蓬莱境内的慕姓,基本上都是从栖霞析出。

根据县志和族谱记载,栖霞慕氏为复姓慕容简写而来,五代时迁居栖霞(按照后来的区划为栖霞,五代时尚无栖霞县),以慕家店村为祖居地。

(配图均为栖霞慕家店村慕氏旧祠的场景)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慕姓后人陆续从慕家店迁徙他处。蓬莱的分支,就是清初为躲避战乱而析出。

没想到的是,这支在兵荒马乱之中来到蓬莱的慕姓人,不仅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而且到了清代中后期人才辈出,光芒盖过了同宗其他支派。因此,当清末栖霞慕氏各支系联合修谱时,主纂者就是来自蓬莱的慕荣幹。

慕荣幹是同治戊辰科进士,与他同姓的慕芝田也在该科会试中榜,而当年整个蓬莱县一共也就考上了两名进士。蓬莱慕氏之地位,可见一斑。

而在慕荣幹和慕芝田之前大约五十年,还有另外一位蓬莱慕姓人金榜题名,他就是嘉庆己卯科进士慕维德。

与其他两人相比,慕维德不仅年代更早,并且官职也更高一些,堪称蓬莱慕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因为其为官有绩,清末续修的《蓬莱县志》中也收录有一篇关于他的传记,题曰《慕光禄少卿传》。所谓“光禄少卿”,即慕维德担任过的最高职务。

在这篇传记里,明确提到了栖霞慕氏家族的渊源以及蓬莱慕氏与栖霞慕氏之间的关系,文中说:

“慕氏谱称先籍江南,以避五季乱,徙登所属今之栖霞县地,事具详先世墓碑中。国初又以避土寇(指于七反清之事)乱徙蓬莱,至公甫五世。”

按此记载,这支慕姓人从栖霞迁到蓬莱之后,到了第五代人,就已经培养出了进士,这种发展速度,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

慕维德的出人头地,与其父亲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根据记载,其父名为慕文成,贡生出身,候补“布政司理问”(官职名称)。他为人严谨有度,直到五十岁那年才有了慕维德这个儿子,自然将毕生心血用在教育孩子身上。

在他的规划和引导下,慕维德在科考中扶摇直上,最终金榜题名,由进士而入翰林院。

就此后的仕途而言,慕维德也算是顺风顺水,他先后担任监察御史、汀州知府、川北道等职务,后来成为光禄寺少卿。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光禄寺负责“燕劳荐飨”等事务,正职为“卿”,从三品,副职为少卿,正五品。

光禄寺少卿这个职务看上去主要与后勤接待有关,但慕维德在此任上却不忘关心时事,在《清实录》中可以找到不少他上书言事(这可能与他之前担任御史的经历有关)的内容。

比如,道光十九年时,他就曾上奏建议加强登州海面的治安防控(可能家乡有人向他反映说海盗猖獗)。清廷对此相当重视,专门安排山东巡抚进行调查应对,山东巡抚随即拟定了六条章程作为答复。

后来,在有一年的冬天,慕维德因为早起参加朝会而染上了风寒,长期未愈,他也就此卸任回乡。

由于名声在外,慕维德回乡之后,常有府县的头面人物前来拜访。不过,他本人此时已比较淡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著述和周济族人方面。如此数年之后,他在家乡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