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德化窑址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德化窑址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 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伔、屈斗宫、祖龙宫、后窑、十排岭等 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碗坪伔窑址在德化城西 6 公里的公路北侧。1976 年做过试掘,发现残窑基两座。其长、宽度已无法探知,窑的坡度约为 10°左右。堆积厚达 4.7 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釉瓷为主,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调色盒、粉盒、果盒等生活用具。装饰花纹是用竹篾画出。线条流畅。题材虽以莲花为最常见,多数是依器物大小与造型不同而有变化。同时出土的还有北宋时期建窑烧造的黑釉瓷。上层出土以青釉瓷器为主,有碗、盅、碟、罐、壶、瓶等,其中鼓腹长流喇叭口的壶形器最有代表性,还出土 13 枚唐至南宋的铜钱。

在装饰花纹方面,碗类器物大都是素面无纹,也有刻莲瓣花纹的。壶的装饰以模印为主。下层烧制碗盘一类器物时,主要是用叠烧的方法。烧制盒形器,则用塔轮式垫柱,很少用匣钵。上层发现的窑具,主要是匣钵和支圈。

德化窑的制瓷工艺

明代至清代初年,德化窑虽也烧造少数青花瓷器,但其产品主要是以纯白瓷而著称。宋代瓷胎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是0.57%,明代则降为0.35%。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 0.59%。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德化窑瓷器的古代外销情况

宋代曾外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当马可·波罗旅游中国时,曾看到有德化窑瓷器经过刺桐城(今福建泉州)销往国外。他在游记中还较详细的记述了德化窑制瓷的工艺程序。近年来在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的雅帕护瓦、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均发现了元明时期德化窑的白釉瓷和青花瓷器。

(宋伯胤)

文字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延伸:

德化窑考古重大发现!

“在我国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同时出现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型,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十分难得。”12月11日,在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德化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研究员作发掘成果汇报。

历时三个月发掘数千件瓷器

2020年3月至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院、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县文管办、厦门大学携手对德化县尾林窑址、内坂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442平方米,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其中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羊泽林说,通过尾林窑发掘收获满满,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通过对窑炉遗迹及出土标本的研究,有望为德化窑产品的分期断代以及从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产发展过程提供考古学的依据。

此次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此次发掘还采集200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02

建议建设窑址公园见证海丝历史

羊泽林说,此次发掘是为了配合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仅解决了德化窑的一些学术问题,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一些佐证。

据了解,德化窑“白瓷”著称的外销瓷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自1976年碗坪崙(宋)、屈斗宫窑(元)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对甲杯山窑址(元明)、祖龙宫窑址(元明)、杏脚窑址(清代)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批不同历史时期的窑炉遗迹,出土一大批青瓷、白瓷、青花瓷标本。

羊泽林说,此次尾林窑发掘进一步见证海丝灿烂历史,此前在水下考古出土陶瓷器,和尾林窑发掘的十分相似,甚至是一样,说明了许多古外销瓷是从泉州港出发的,再运向世界各地。为此,他建议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尽快编制窑址本体保护方案,开展窑址保护、展示工作。结合申遗工作以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与建设,制订今后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计划并实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