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 |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六)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六)
夜泊塘沽
李叔同
(1901年2月作于自沪赴津省亲途中)
【背景】
1910年1月,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师仲兄(次兄,长兄为李文锦,早逝)李文熙(字桐冈)举家避难河南, 师在沪获悉后,忧心忡忡。自长兄李文锦去世后,李家上下基本由二哥照管打理,他一家之主,兄长有难,当弟弟的自然要前去探望。这样,1900年2月,李叔同在一阕《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的惆怅郁闷和“一帆风雨”中,决定只身一人,北返探亲。他打算先由海路云天津,再转河南内黄县看望仲兄。
头几天的海上航行总体比较愉快,李叔同自己写道:“风平浪静,欣慰殊甚。落日照海,白浪翻银,精彩炫目。群鸟翻翼,回翔水面。附海诸岛,若隐若现。”然当船行至天津大沽口时,李叔同立于船舷上,极目眺望,看到沿岸到处都是破房瓦砾,断壁残垣,始知津门早春竟是光景非昨,遂赋七律一首,名《夜泊塘沽》,抒发了心中难言的悲凉凄楚之情。
居津两余月间,李叔同目睹了到处都是一派战乱景象,遂放弃河南之行,乃于1910年4月6日于大沽口坐轮返回上海。
【鉴赏】
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那么对于我们了解诗的内容就容易多了。诗的首联两句,描绘了北方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待到农历二月间,北方已是春意盎然,此时声声杜鹃,满山遍野绿草如茵,春天竟是如此的美好!到了诗的颌联,诗人却发出了对春的感伤:春景虽好,然而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极其短暂,稍纵即逝而不能永驻;即便是备加珍惜,也是火石电光,白日过隙。故在诗的颔联中,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春来春去而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对于这一切,人总是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得无可奈何,连宋代的晏殊也发出类似的感喟:“无可奈何花落云,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这里,出家前的李叔同所悲叹的并不是春天的短暂,而是看到即便是春天,眼前却是一派凄凉景象——他悲伤的是华夏盛世不再,但自己也只是一介布衣,又能怎么样呢?无奈之下,他大约只能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自我慰勉吧!
在诗的颈联两句里,作者开始对眼前荒凉景象的具体描绘:“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当李叔同从塘沽登岸后,许多房舍均颓废不存,即便是尚存,也是既无门窗也无床几,连旅店里的客人都只能席地而坐。极目而眺,大约只能听到新鬼故鬼的鸣闹喧哗以及野火在树影间时隐时现。这里虽是写景,然而又并非是写景,只能说是作者脑海中的景象——新鬼新鬼又怎么看得见呢?这样写目的是增添了塘沽现实环境的凄凉。诗人并没有写战争的残酷与恐怖,但是通过“新鬼旧鬼”“野火燐燐”的描绘,使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形比想象中的或许更加触目惊心。
尾联两句是“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这里不仅写景,也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抒发了情感。此时已始入夜,一弯弦月挂于枝头。作者孤身一人踯躅前行,唯有清冷的月光相伴。这两句虽清清淡淡,却极其有力:月夜总是与离人相伴,更何况这凄苦的世道?然而这个“离”,可能就是生死离别。据金梅的《弘一法师传》记述,李叔同在旅途中曾梦到自己回家时,母亲正与妻子相对流泪,诉说别离之苦。故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再回想起自己的梦境,自然又是悲从中来。然而这种离别之苦,大约只有天上的弦月才能理解和体恤的吧!
纵观全诗,可用一“真”字加以概括。在本诗中,可谓字字皆“真”,饱含了作者的满腔感情,读之令人哽咽。看到这满目疮痍的故土,再联想到自己多舛的身世与内心的悲苦,此时又如何不令李叔同心绪连翩呢?
【注释】
①塘沽:地名,位于天津东部,渤海湾端,为京津地区的入海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京畿门户”之称。明代,是屯兵防倭重地;清末,成为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北方主战场。《天津港史》:“塘沽地滨渤海,与大沽隔河相对,为天津的海上门户。”
②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朝末称帝于蜀,号望帝。后杜宇退隐西山,传说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春耕时啼血而鸣,时蜀人皆曰“我望帝魂也。后世称杜鹃为“杜宇”。
③天涯何处无芳草: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谓春光已晚,芳草已长遍天涯。
④流光:流逝的光阴。曹丕《济川赋》:“明珠灼灼而流光。”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⑤野火燐磷:野火,指野外上坟时烧纸时所燃的火,或喻鬼火。燐,同“磷”,形容野火或磷火的形状和颜色。
⑥清光: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或灯光之类。
⑦钩斜:指偏西的弯月或弦月。
文图 | 界定
编辑 | 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