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棉祠街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之十一

按原《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名录中的前后顺序,今天我们依次来讲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故事之十一:先棉祠街。

先棉祠街:

西起迎勋北路,东至河南南路。长184公尺,宽4.1~6.6公尺,片弹街路面。1826年(清道光6年)沙船运粮百五十余万担,由海运抵天津交官,两个月内运毕,官民庆悦。上海士民以沙船云集上海,实缘布市,海壖产布,厥本黄婆,饮水思源,为崇功报德,遂建黄道婆祠于西门内半段泾,黄道婆祠又名先棉祠,街由祠得名。祠南有先棉祠南弄,祠北有先棉祠北弄。沿路是居民住宅区。

——《南市区地名志》第144页

《南市区地名志》一书写于1982年,35年以后的2017年,有位吕颂宪先生编写了一本《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一书,在此书的第61页上,完全照抄了上面的一些原话,来讲述“先棉祠街”的地名掌故:先棉祠街,西起迎勋北路,东至河南南路。清道光六年(1826),沙船运粮百五十余万担,由海运抵天津交官,两个月内运毕,官民庆悦。上海士民以沙船云集上海,实缘布市,海壖产布,厥本黄婆,饮水思源,为崇功报德,遂建黄道婆祠于西门内半段泾,黄道婆祠又名先棉祠,街由祠得名。

这位吕颂宪先生,在自己的《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这里,白底黑字的故意少抄写了下面的几个字:“祠南有先棉祠南弄,祠北有先棉祠北弄”,这二句话,自以为没有什么大碍。却不知如此这么一改,反而显示了自己对“先棉祠街”的路名历史,尚不真正的了解。

《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中的“先棉祠”陈述

事实上《南市区地名志》和《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对“先棉祠”的历史描述,还是比较欠缺并非十分完整的。

在《同治上海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黄道婆(?)词,见《通志》,又据太常等志,作先棉。初在烏泥泾,赵如珪建。元季毁,张某建。明成化间,知县刘琬重建,后废。万历间,张之象改建于张家湾。天啟间,张所望另见,在宁国寺西。国朝道光六年,李林松等稟请知县许乃大详情,建祀于县治西南半段泽李氏园之右,官为致祀。又,别祠在县西南梅溪弄。

根据上海县的史书记载,古代上海县内的黄道婆祠,也就是“先棉祠”,在元代就有了,只是它由当年的赵如珪先生,建在了城外的“烏泥泾”而已。所以上海有“先棉祠”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并不是清代道光年间才有,事实是在元代就开始有“先棉祠”的历史了。

由于从元代开始,特别是上海建县后,上海县就逐渐成为太湖流域地区的“衣被天下”之城。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衣被天下”之城,一是因为上海历来是一个种植棉花的重要的农业基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海有黄道婆其个人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那是她创建了卓越的纺织技术,从而让她得到了所有上海人的尊重,并建祠来纪念她。

到了清代的道光六年(1826年),黄道婆对上海城“衣被天下”的重大贡献,让上海县城内的人,也希望在城里再建一个“先棉祠”的愿望。这才有了清代城内的半段泾西岸,原李氏的“吾园”内,新建“黄道婆祠”一事。并在建成后,取名为“先棉祠”。从这以后,上海县城里才有了“先棉祠街”,以及后来祠南的“先棉祠南弄”和祠北的“先棉祠北弄”的路名历史。

上海老城厢地图中的“先棉祠街”所在地

先棉祠街,如果门牌号从小到大来说,应该是东起河南南路,西至迎勋北路才对,全长184米。见上面的上海老城厢的地图。

先棉祠街东起河南南路

在河南南路的东头,先棉祠街的门牌号一开始就是32弄开始。不必奇怪,要知道今天的河南南路在1958年之前是没有的,那一年为了在老城厢开辟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线,这才新开辟了这条河南南路。为了这条主干线,沿路的两边拆除了不少的民居。原先有的先棉祠街的1号、2号、3号、4号、5号……,都在1958年被拆除,而变成路面的马路了。

上面图中右边的红砖房子,最眼前的那个门牌号,已经是先棉祠街的83号了。朝西到头的那边的黄房子,那就已经是迎勋北路了,先棉祠街到那也就完全结束了。

先棉祠街走到迎勋北路这里,西面先棉祠街的最后一个门牌号,已经是117号了。整条先棉祠街,从头到尾走下来,也许是自己路名历史知识还是非常的浅薄的缘故吧,好像实在想不出这条街上的哪一处?可以来介绍先棉祠街它历史风貌区的街道风貌历史。

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座建于清初有着将近200年历史的“黄道婆祠”即先棉祠,其真实的旧址并不在这个街区里,而在他处。

上海老城厢内的“先棉祠北弄”

在前面那张上海老城厢地图中的“先棉祠街”所在地的地图中,见放大后的地图中:在先棉祠街四个字的“祠”字上,可以看到一个直角型的无名氏小街,它就是“先棉祠北弄”。它与地图中同样是直角型的“吾园街”相连接的。

自己补上后的先棉祠北弄和先棉祠南弄位置图

孙子刚教会我怎么在地图上填写补充街名的办法,自己电脑技术水平“搭将”。

先棉祠北弄的街貌

上面“先棉祠北弄”街牌照片中,弄口被封住了,如果能打开直接走进去的话,你能见到的就是这样的一条街景。

街口左面的这幢房子,也许是这里最好的房子了。听附近的邻居说,这里原先是大汉奸的私房,解放前夕大汉奸逃往国外了,但留下了儿子。解放后,儿子将大部分的房子交给了国家,只留下了4间房屋,供自己居住。如今这里的四间屋子归孙子所有,邻居称这位孙子叫“小开”先生。

很多人会想象,也许这里会是“先棉祠”的旧址,后来被有钱人的老汉奸改成了这样的房子。事实是这样的想象,也根本不存在。反倒是那条没有在地图上标明的小巷——先棉祠南弄,才是最后希望的所在地。

上海老城厢内的“先棉祠南弄”

如今的“先棉祠南弄”,总共才几十米长,日常百姓能看到的地图上,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上面照片所看到的就是目前“先棉祠南弄”的全部街貌。前面有阳光的一头,即西头就是河南南路了。

前面放大的先棉祠街地图中,北面是“先棉祠北弄”(画出没标出),中间是先棉祠街。但在河南南路另一头即东面,稍微南面一点,有一条没有标注的无名氏小弄,它就是“先棉祠南弄”了。其南面平行的是“吾园街”。

“先棉祠南弄”的东头,为“也是园路”。见下面的照片:

“先棉祠南弄”东头是“也是园路”

“先棉祠南弄”19号民居

如今真正的“先棉祠”故事,应该发生在现在的“先棉祠南弄”这片土地之上。

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发现“先棉祠南弄”45号,标有“黄婆禅寺”这四个字,原来上海古城的“先棉祠”居然是在这里。也就是说从先棉祠南弄19号,向西走到先棉祠南弄45号,那就是“黄道婆祠”的所在地了。

先棉祠南弄从西到东整条弄里已经没有45号了

1958年开辟河南南路时,先棉祠南弄45号,被彻底清除掉了。一部分的先棉祠旧址,最后开辟成了河南南路的路面,另一部分如今是“蓬莱花苑”一个住宅小区内的花园和它的公寓大楼了。

今天上面的先棉祠南弄和河南南路的这一片照片中的区域,就是昔日上海老城厢内“先棉祠”的所在地。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将一些古老的值得纪念的旧建筑遗址,都淹没在了过去的岁月里,甚至有点毫不留情。无数曾经优秀的石库门住宅,也在渐渐的向我们告别成为了必然。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城以后,黄道婆适逢才刚从海南重归故里,从此以后在上海城里,才有了的古人常言道的:“实缘布市,海壖产布,厥本黄婆,饮水思源”这样的传奇历史。正因为如此,为了崇功报德黄道婆女士对故乡上海的重大贡献,上海人这才在自己的故乡老城厢之内,建设了“黄道婆祠”,即“先棉祠”来纪念黄道婆。

上海老城厢内拥有“先棉祠”,来祭祀中国的纺织之祖黄道婆女士,其实也在证实昔日的上海县,实际上也是一个古代的纺织之城。“家庭女织”更是古代上海城市内的又一大特征,也是江南的唯一之城。

上海城才是中国古代真正的“衣被天下”之城。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上海的纺织业一直是全国之最。只是随着上海城市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纺织业的全面砸机转业,上海的纺织业才落幕了。那一幕令全市纺织业悲痛的毁机时刻,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

那个连“黄道婆祠”和“先棉祠”都不存的原“江苏省松江县”,本身1914年才改名成立,其前身为古代“华亭县”大约才七分之一的那片故土。为了涂脂抹粉,修饰自己故土上所谓历史功绩,妄想将“衣被天下”之名,窃为己有,大肆篡改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历史。下篇准备就此写下“衣被天下之城·阿拉上海城也”的文稿。想告诉大家:“上海”才是真正的中国“衣被天下”之城。

在本文章的前端,自己所摘录的《同治上海县志》的那一段记载的最后一句:又,别祠在县西南梅溪弄。这十个字吗?我想留个伏笔,今天不继续写下去了。不知哪位关注“上海古城记忆”公众号的读者,能否告别我,这里的“别祠”是什么?我将会在以后写篇什么样内容的文章?

自己很希望能与关心“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的朋友们,大家共同一起来探讨“上海古城”的历史人文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和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为上海的古城,留下我们的历史认识和痕迹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