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舜葬地的一点看法
作者:蔡次敏
网上有许多写舜的文章,我也想说一说。
王莽祭舜于零陵九疑。营道,九嶷山在南。王莽改营道为九疑亭。这样为湖南观点舜葬宁远九嶷山提供了证据链。
下面是以王莽称帝时派人到零陵九疑祭舜并建虞帝园为时间原点。让我们理一理其中的关系:
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九疑在零陵。(百多年前)
二,刘歆(在《山海经》中)说九疑在长沙零陵界中(数年前)。
三,王莽在登基时即派人到零陵九疑祭舜并建虞帝园。
四,王莽登基五六年后将零陵郡改名为九疑郡,将营道县改名为九疑亭,同时改名为亭的县共有360个,以应符命文也,其它改名的郡县不可胜数,一郡至五易名。而零陵县名不变。
五,王莽称帝后,以黄帝,舜帝复出自居,大肆建黄帝庙,舜帝庙等宗庙,甚至不惜以拆毁前朝宫室来取材。
六,刘秀称帝后,王莽所建之宗庙园陵皆被发掘。
七,刘秀之后在舂陵先祖发祥地大肆建宗庙祭祀,其中包括祭舜的舜帝庙。
八,班固在《汉书》中说九疑在营道南(一百多年后)。
九,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九疑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几百年后)。
你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了么?取其中三个出来,颠倒时空,就成了证据链?
问题是为何改营道县为九疑亭呢?
《汉书-王莽传》明确讲了改名的原因:以应符命文也!
王莽称帝前舂陵侯国已经并入泠道县了,现九嶷山当时就在泠道县境内,而不是在营道县境内。为什么王莽将营道县改为九疑亭而不是将泠道县改为九疑亭?反而将泠道县改为泠陵县?大家仔细品一品
“刘秀之后在舂陵先祖发祥地大肆建宗庙祭祀,其中包括祭舜的舜帝庙。”这句话是我引用某个专家的原话,现在看来,也是有问题的。
王莽的王姓,是以黄帝为太祖,虞帝为始祖的。故据《汉书-王莽传》,王莽起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王莽又“自以黄虞复出”,大建舜庙理所当然。
刘秀的刘姓,是以黄帝为太祖,尧帝为始祖的。刘秀会在先祖发祥地的舂陵大建舜庙祭祀?就算刘秀不知道淫祭这回事,也应该知道舜帝不是他老刘家的祖宗,而是夺了他老刘家江山的王莽的祖宗吧!他怎么会为王莽的祖宗大建庙宇祭祀?而且还是到自己的祖居地建!
要不是看在虞帝是上古明君,三皇五帝之一的面子上,估计舜帝的旧庙都会被刘秀拆光。
就以上文中:《水经注》“泠水(今宁远县冷水镇)南出九疑山”,而在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因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这一句来论,犯的错就有:一是断章取义。二是望文生义。
只要将《水经注》营水这一条全面读完,很明显就会得出结论,郦道元口中埋葬舜帝的九疑山要么在现在的蓝山县,要么在现在的江华县,反正就不在宁远县。
从《元和郡县志》记载的九疑山位置里程,是在现在的蓝山县境内。
蓝山县不敢说,是被永州市里的某些权威压着。只是你压压蓝山县,江华县,甚至是道县也就算了,现在学美国长臂管辖,管到全州县来了。
讲“泠”通“零",举个古籍上的例子出来啊!举不出,那就是信口雌黄!“泠”通的是“冷”。泠水(江)旁边就是冷水镇。泠道县旧址就在冷水镇下胡家村。
舜帝葬在富川县也不是没有证据,富川人也应该出来喊两声。贺县也有机会。比如讲苍梧之野,苍梧郡在汉时根本就没有管到泠道去,倒是管到了他旁边的冯乘县。
“考古工作者在宁远九嶷山的玉琯岩前发现了宋代、唐代以及可能更久远年代修建的舜帝陵庙遗址。”再来看这句话,“舜帝陵庙遗址”,本来就是一个舜帝庙遗址,硬要在庙前加个“陵”字,有什么证据可以加个“陵”字?如果可以随便加,我们村口那个就是“关帝陵庙”遗址了,这样关羽就埋在我们村口了。无中生有之技,用得很顺溜啊!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地状物间绘有五个“A”形屋顶,旁注“帝舜”。经考古确认,此为舜帝陵庙“立柱”的文字记载。”“帝舜”两个字怎么又成了“舜帝陵庙”四个字啦?考古确认,帛书地图上这标有“帝舜"的五个A形屋项立在蓝山县,不在宁远县。所以要呑并全州,还是先让宁远县吞并蓝山县来得实际。实际上“五个A形屋顶”也是信口开河,实际上是"九条并列的柱子"。
话就先说到这里,欲知我对舜葬地观点与研究的详情,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