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忌这两个字,寓意不好

中国古代,事死如生,葬仪有很多规矩。

今天我们只说其中一个。

先看几个例子。

《庄子》中说,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百家争鸣的时代 剧照)

庄周编了个故事,来嘲讽儒生满口道德,却心口不一,大儒带着小儒去盗墓。还发现,墓主嘴里,含着颗珠子呢。

《汉书 杨王孙传》中写,“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修道善养生且很有钱的杨王孙病重时交待儿子,给我裸葬就行了,我要快些烂在土里,回归我的原本之态。

儿子却不愿,求助父亲的朋友。在给朋友回信中,杨王孙便写了这样一句,来说明,厚葬真没必要。

他的观点后世之人未必认同,但他的信里却传达出当时一种风俗,那就是死者“口含玉石”。

不过,能含玉的自然是有权有势有钱者。

我曾听奶奶说过,上世纪20、30年代,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到有往死者口中塞个饭团的。

一句话,千载而下,不管贫富,都有此俗。区别只在,含的是什么东西而已。

(古墓)

我们知道,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法。有些字,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用在名字里。

比如祭,乃是以木台置供品之意,至少以我生活经历,目力所及,没人取名用此字。

而古人因口中含玉一事,则专门造了个字。

文字之发明,必是从少到多。汉字常用的不过数千,不少字,多音多义。

比如,含。

秦汉之前很多古书,说到含玉一词,用的就是含字。

含乃会意字,指将物品放在口中,不吞亦不吐。死者口中之玉,不正合此意?

不过,后来随着含字用法越来越丰富,于是,又造出了个字。

琀。

看起来很美是不是?

实际,许慎《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

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

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更详细一些——

(古墓 剧照)

大丧共饭玉、含玉……饭玉,碎玉以杂米也。含玉,柱左右颠及在口中者……《榖梁传》曰:贝玉曰含。按琀,士用贝,《见士丧礼》:诸侯用璧。《见杂记》:天子用玉……经传多用含,或作唅。

可见,琀与唅互为异体,很多时候可以通用。

这都是古人用来表示含玉的字。

所以,如果谁的名字里用上这个,只能说,太不讲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