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长城是第八大奇迹,那前七大都是啥

我们都从小学的语文课里学到,万里长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甚至有一篇课文告诉我们,宇航员在太空中都可以看到长城的轮廓(不过并未证实)。

当时的你有没有好奇,这第八大奇迹都有什么,其他七个是什么呢。

大约公元前3世纪,巴勒斯坦城市西顿居住着一位名叫昂蒂帕克的男子。他是古文物领域的专家,著有一本旅行指南。他或许不是首个试图向旅行者指出不可错过之景的人,但这份举世仰慕之物的列表也许出自他手,并经其他作家转述,直到成为权威。

昂蒂帕克有严格的取舍标准,将列表中奇迹的数量限制为神圣之数七,于是有了世界七大奇迹的说法。

他不仅描写了这七大奇迹的外观,也讲述了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胡夫金字塔

为灵魂着想是埃及人的第一要务。对此,尼罗河谷极度干燥的气候颇有帮助。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躯骸会慢慢枯朽,只剩皮和骨头;假如不受侵扰,那样的状态就能持续到天荒地老。要以人为手段把尸身保存得自然一些,当时的科学家就须使出浑身解数,也有成千上万的人以此为业。有时,他们往皱缩的皮囊里塞入木屑或沙子;有时,他们把尸身浸放在盐水里;假如死者财力雄厚、可以不计工本,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取出五脏六腑,填入防腐药草和香料。木乃伊就这样成形了。

胡夫一俟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并打算让它成为最庞大、最昂贵的金字塔。它应该足够坚固,可以抵御大部分手法高明的盗墓贼,而且任时光流逝也能屹立不倒。他选择尼罗河以西的峭壁作为兴建场所,朝向落日之方,当时人们相信死者灵魂从那里进入冥界。

就这样,金字塔达到481呎的高度,比圣保罗大教堂还高150呎,将近纽约熨斗大厦的两倍。四边坡度约为51度50分。现在的胡夫金字塔还余下二百零三层石台,但按普林尼所言,该塔从未有过尖顶,因为顶部是16呎6吋见方的平台。平台上或许有过什么,但普林尼没有透露。目前这一平台各边长为32呎8吋,

一百人站上去都绰绰有余。整座金字塔估计有二百三十万块巨石,每块平均重2.5吨、长4呎10吋、高2呎2吋;外部可见的最大石块有9呎长、6.5呎高。可以估得到,低处的石台比高处更庞大。密合石块的灰浆几乎薄如片纸,接合处严丝合缝,就连最纤薄的刀身都插不进去。

巴比伦城墙

城市位于广阔平原,呈完美正方形,各边长一百二十弗隆,所以整道城墙有四百八十弗隆。这就是她的规模,论宏伟壮观,没有其他城市可以相较。她起初被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围绕,河中注满了水,河后造起五十腕尺宽、二百腕尺高的堤墙。

从宏伟的护城河中挖掘出的泥土被用作何途、还有城墙的加工方式,这些我都不应略过不提。挖掘护城河时,他们以同样的速度将掘土切割成砖型,有了足够多的砖坯后放入窑炉烘烤。然后,他们开始造墙,先沿着护城河垒起界堤,随后建筑墙体,墙体全部用滚烫的沥青接合,而且每隔十三道砖就填入一层芦苇编条。在墙顶,他们沿着墙边建起一座座单室的城堞,彼此相对,之间隔着可供驷乘车驾迂回的空间。整圈城墙上共有一百扇门,全为黄铜质地,有黄铜的过梁和侧柱。建筑用的沥青是通过伊斯河(Is)运到巴比伦的,那是一条幼发拉底河支流,汇入主干道的地方有一座同名的城市,离巴比伦有八天路程。从此河中发现了大量的沥青淤积。

有河道通过城市中央,将巴比伦一分为二。这就是幼发拉底河,宽广、深邃、迅疾,发源自亚美尼亚,尽数汇入厄立特里亚海。两边的城墙建至河的两岸后,从那里拐为沿河两侧的堤墙,用烧制的砖石筑成。房屋大多三四层高;街道笔直方正,或与河平行、或与河垂直。街道与河相交的地方有矮门,沿河边开于堤墙之上,和外墙宏伟的大门一样以黄铜打造,在河水中开出通路。

外墙是城防的主要依靠。但另有一层内墙,厚度略低,可几乎同样坚固。每块城区的中心都有一座城堡。列王的宫殿是其中之一,周围的护墙牢不可破、规模宏大;其余为朱庇特·贝鲁斯的圣域,是边长二弗隆的正方广场,四墙有坚固的黄铜大门;这种圣域在我所处的时代仍有留存。圣域广场中央有一座牢固的石塔,长宽皆为一弗隆,上有第二座石塔,其上还有第三座,共达八重。绕塔身盘旋的阶梯可通往塔顶。当爬到半途,可以找到一处休息落座的场所,人们攀登时惯常会留步于此小憩。

奥林匹亚神像

他在圣林旁建起雕塑的作坊,中央竖起一座祭祀十二主神的祭坛,每日早晨开工前会先对他们祭拜。人们提供给他充足的黄金、白银、象牙、宝石还有青铜。他悉心搭起雕像的木框体,用铁架加固,并让木材吸满油来防腐。他用火烘烤薄薄的象牙箔,使其易弯,仔细拼接在木框体表层以表现肌肤。当作眼睛的宝石乃上上之选。挂在左肩和左臂上的黄金披风缀满了花朵和小人像的彩釉,垂及小腿,形成华美的皱褶。绿釉黄金花环顶于头上,一对黄金屐履穿在脚下。神像落榻的巨大宝座,其每一部分的装饰都用心至极。狮身人面像支撑着他的双臂,这对臂膀又各支起一青年。雕塑正面涂成蓝底,甚至背面都以美惠三女神为饰。左右两侧是神话图景,有赫拉克勒斯的挣扎、忒修斯(Thesesu)与亚马逊人的战斗和奈奥比[10](Niobe)一家。脚凳以众狮为底座,上面也雕有忒修斯的战斗场面。双脚两侧共有四个小人像,其中之一为头带飘扬的加冕者(diadumenos)。

经两届奥林匹亚运动会,也就是八年的漫长辛劳,雕像终于完工,且令这位伟大的雕塑家感到满意。其底座是圣域中的圣域,大小将近二十呎宽、三十呎长,也用精雕细刻着神话场景的金属板铺就;其中有阿弗洛狄忒跃出海面、赫利俄斯的金车升起于清早、塞勒涅的座驾于夜晚沉入地底。按古希腊神庙的习俗,雕像前方的屋顶洞开,好让光线射入,但雕像上方有所遮盖,以防雨水侵袭。我们不知道雕像的确切高度,但古代著者称其头部触及庙顶,离底座有四十呎。雕像前悬挂着一块作画精美的幕布,不让进入神庙另两片区域的人看到。

狄安娜神庙

庙基以巨大石块构成,扩大到418呎长、239呎宽,比旧庙高7呎,庙前有十级石阶。庙基上为九呎半高的庙台;登上庙台的台阶有十四级。庙宇本身有342呎长、164呎宽。庙顶由一百二十七根底座直径6呎、高过60呎的巨大石柱支撑。石柱间隔大约为17呎,神庙正面有八根一字排开。各国国王捐献了三十六根石柱,有方有圆,这些石柱从底座开始向上20呎的柱身都绘满了浮雕,再往上刻有凹槽。气势恢宏的庙顶有一开口,开口周围铺着巨大的白色大理石瓦片。柱顶雕带出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手,但不幸的是我们对其所知无几。神庙入口前立着这位女神的宏伟雕像,可能是很久以前从天而降的木雕塑的大型仿制品。

以上就是神庙的外观,与当时的希腊庙宇大体相似。能够成为七大奇迹之一,不仅由于它的规模和雕饰。考究的祭事、巨大的财富、对各种贸易的掌控、广泛的影响力,都对其声望有所提益。

虽然有若干著者描写过神庙,

狄安娜神庙的一截圆柱

但还是神庙落成后四百年方得一见的普林尼给出的描绘最全面。他说:

希腊化影响最叹为观止的纪念、值得我们为之由衷感佩,这便是以弗所的狄安娜神庙,这一工程耗费了一百二十年,整个亚细亚都参与其中。一片湿软的土壤被选为庙址,以防范地震或震后的地裂。另一方面,如此巨大的庙基不能安在松软不定的土床上,所以有踩实的木炭垫在底下,上铺羊皮,羊皮上又垫以羊毛。神庙全长四百二十五呎、宽二百二十五呎。有一百二十七根六十呎高的石柱,每一根都是不同的国王所贡。有三十六根饰以雕刻,其一为斯科帕斯[13](Scopas)所作。迦尔希弗翁是监管整个工程的建筑师。

这座建筑令人叹服的奇迹之处在于,如此巨大的横梁怎么可能升到如此骇然的高度。但是,建筑者做到了,他们在一个斜坡上堆起填得满满的沙袋,直到沙袋堆高过石柱的顶端;然后逐步清空底部的沙袋、拿走空袋子,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横梁不知不觉间已然就位。不过最艰巨的任务是安放正门上方的过梁。这块巨石重量惊人,要水平放置到作为支撑的侧柱上方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由于这一难题,建筑者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绝望得想要自杀。传说,心事重重、疲惫不堪的建筑者在夜里梦见了这座神庙所要供奉的女神;她激励他活下去,因为她已经亲手把石块安到了正确的位置。次日早晨,这一梦境果然成了现实,石块显然因自身的重量移到了合适的水平位置。此建筑的其他雕饰足以写成许多卷章,但完全无法展现大自然的神力。

摩索拉斯王陵墓

墓台之上为拱卫内陵的飞柱廊,就像一块正方形舞台,周围有36根带凹槽的石柱,以爱奥尼亚方式排列,高29呎高、各自间隔有10呎。石柱间立着大理石雕像,柱上有美轮美奂的雕带环绕四面,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们希望凭借这些创作永世流芳。有一面雕着希腊人与亚马逊人的战斗。还有一面是半人马的战斗景象。另两面的雕塑主题已经无从确证。雕带上方是简约的爱奥尼亚弧形花边式檐口,此外,在每个角上、以及石柱间的位置,都雕出了狮头的形象。

再往上是金字塔,其底座长边为105呎5吋。这24阶的金字塔为大理石板所建,每块长4呎、厚15吋。各板以榫槽方式连接,另有铁环固定。

金字塔顶有一平台,长24呎半,宽度比长度少5呎,支撑着著名的战车群像,此乃陵墓最璀璨的明珠。四匹12呎高的巨马以青铜挽具同车体相连。车轮直径有7呎7吋,六根轮辐间的空隙为实心,以获得更大的强度。车内站着摩索拉斯王高大的雕像,在他身边有一女性雕像陪从,或许就在车内,或是在车旁步行,这可能是他深爱的妻子阿特米西亚。战车群像的四分之一被完全复原,包括摩索拉斯像。此乃一大幸事,因为它是古代最好的人物肖像[6]雕刻品之一。人像有9呎10吋高;女性侍从要矮14吋。假如你现在去观赏摩索拉斯王的雕像,会见到一张方形的大脸,眼眶深陷、眉毛浓密、嘴形坚毅。脸庞下部被密实的短须遮盖,浓密的头发垂至肩膀附近。这张脸庞和这份体态,暗示他是高大、强壮和富于行动的男子。不幸的是,女性雕像已经朽坏。

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

通常认为,巨像的高度是70腕尺,大约相当于105呎。作为比较,纽约自由女神像石质底座以上的部分高151呎。塔内有一道螺旋形阶梯通向顶部,如果中世纪传说不假,顶上有指引船只入城的烽火。连一份可靠权威的雕塑画像都没有流传至今,古人的叙述又十分模糊,令任何重建的尝试都徒劳无功。我们只知其材质为黄铜,巨大无比,巧夺天工,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和崇敬。

罗得斯岛巨像注定不会屹立久长。那片地区地震频发,雕像完工五十六年后的公元前224年,该岛即遭受一次大地震。雕像底部的填石可能不足以承受此等震撼。雕像开裂、前后摇摆、轰然倒塌。各部分在跌落时四分五裂,巨像卧在岩石上,就像一位断手缺脚的巨人。

雕像早已名扬四海,所以人们对其毁坏普遍感到惋惜。马上就有人提议重建。全希腊各个城市、埃及,甚至敌对的马其顿,都前来提供协助。有人被派往德尔菲寻求神谕,以明白神祗的意愿,但神谕的回答是禁止重建,也许这出自某些反对派的操控。

地震也给罗得斯城造成很大的破坏;船运衰落,繁荣不再,巨大的雕像卧于岩石中无人造访。三个世纪后,普林尼游历该岛,黄铜巨人还是俯卧在原处。他惊叹于它的大小,写道:

曾经立于罗得斯岛的太阳神像配得上最高的赞美,这是林都斯人卡雷斯的创造,高度不少于七十腕尺。落成五十六年后,该雕像因地震倒塌,但即便横卧在地,也能令人遐想惊奇。其拇指几乎无人能够环抱,大部分雕像都比它的手指要小。从肢体的断面可以见到内部无边的空洞,仿佛幽深的巨口。里面还能看到数不清的石块,雕艺家卡雷斯就凭此让高高屹立的雕像站稳脚跟。

亚历山德里亚灯塔

阿拉伯人总是喜欢将亚历山大编入他们的传说,称他才是兴建者,在选定塔基的材料之前,“他把石头、砖块、花岗岩、金、银、铜、铅、铁、玻璃和所有种类的矿物及金属投入海中,以为测试。……取出查验后,发觉只有玻璃的重量丝毫未减、品质完好无损。所以就选了玻璃。”阿拉伯人告诉我们,玻璃被塑成承重的底架,灯塔就建于其上。因为城内方尖塔的底座是金属承重架,所以阿拉伯人可能猜测灯塔的底座也类似。阿拉伯人说灯塔以最坚硬的提布雷(Tiburite)白石搭建,用融化的铅水浇筑,坚固异常,接缝处无法松动。这些可能不假。

古人和阿拉伯人都没有告诉我们塔基的尺寸;也可能永远无法获知。关于高度,各种版本的叙述相互冲突,从四百到六百呎不等。阿拉伯作家伊德里西[3](Idrisi)说:“其高三百腕尺,设三掌长度为一腕尺,那么相当于一百人叠起来的高度。”也许他离真相并不远。

现代的灯塔通常如一根直至天穹的圆柱,法罗斯灯塔不同,分好几段,越往上越小。可以肯定,每一段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所谓构成第一段的三层为六边形、第二段为正方形、以上皆为圆形的说法只是传闻。阿拉伯人亲见过毫发未伤的灯塔,称塔身分四段。第一段为正方形,顶部有一平台,高121腕尺,大约相当于180呎,可把广阔的洋面尽收眼底。平台上装点着石柱、栏杆以及大理石雕饰。第二段的高度差不多一样,为八边形;顶部也有一平台,可看到大海更深处。第三段为圆形,仍有平台位于顶部。第四段为开放式设计,塔峰上的圆顶以高大的青铜柱支撑。圆顶下有一片开放空间,从那里眺望,

灯塔重绘图

也许能看到方圆一百英里的海面,灯台、烽火和蔚为奇观的镜子就安放于此,给船只提供指示。内墙上似乎只有一种装饰,即用于采光的小窗。第一段底部的大理石上刻着一段镌文,读来如此:

“托勒密王,献给诸神和救世主,为水手的福祉。”

以上内容节选自《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