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名曰:守精知和者生。
守道之人,犹如赤子。赤子若何?不明而明,不知常而常。是谓真明真常,真常曰道。有道者生。
以上题名题言,是五十五章经文的核心。老子在这一章里,以赤子比守道厚德之人。其实,老子以赤子喻说的是,人本有德,道是人之本性,人之根。人的幼年,守弱守静,无知无欲无为,是对道之本性的体证。什么是归根?什么是复命?什么是明?失去幼年,就是失根,失根即失性,人有性则有命,失性,即是失命。所以老子在第十六章里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命,就是回到守道厚德的根本,回到失去的本性里,这样才可以没身不殆。回归本性,即是复命。
老子把合德之厚的有道之人,比作赤子。然后这样描写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伤赤子,猛兽不害赤子,猛禽不啄赤子。
老子这样描写赤子,究竟在说什么?首先,他说的赤子是“含德之厚”的人。“含德之厚”的意思是怀德深厚,守道无为,守弱守静。其次,说的是,毒虫,猛兽,猛禽,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毒和猛,更要看到它们的万物属性,老子在第一章里说,“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里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由此可见,万物具有道化育给它们的母性,母性即厚德。
由此,毒虫何以不伤赤子,猛兽何以不害赤子,猛禽何以不啄赤子。赤子守道,守弱守静,赤子不伤物,物守道,无欲无为,虽猛兽亦不伤赤子。
守道者,中正平和。
下面是对赤子者自身描写: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这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三句话,描写了赤子三个方面的有道之身。
1、怀柔握固的肉身。
2、无知无欲的欲身。
3、号而有象的物身。
赤子如此三身,因怀德有道,精至和至。充满精气而不泄,充满和气而不泄。
如此描写赤子,是对有知有欲有为之人的否定,以怀德之说告诉人当复命归根。
人既有赤子之本,自然能归根复命。
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看这一章的第三层: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和,厚德之一,平和之气,平和之心,平和之态,平和之貌。
常,厚德之一,常真,常信,常用,常恒。
明,明达,明德,明象。万物之象分明,其德明,道直达于物,成厚德,谓明达。
益,增加,更。人生有常,守道为常。人有欲生,不守常生,妄为欲生,即今天所谓的各种“人为养生”,即为“益生”。
详,使长,用益生的方法,让身有所长。背道之行为。
强,人本无强无弱,妄心使人意气行事,争名利,好富贵,出人头地,以为强。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平和叫真常,知道真常叫明德;有欲养生叫强使长生,妄心意气行事谓强。
第三个角度:此章前面,并没有说有欲离道之人,而在这里说赤子知和知常,以“益生”和“心使气”者与之对比,一说,赤子守道,有欲之人不守道,二说,不自生者,长生,自生者不生。
第四个角度。读《道德经》,就注意到老子论道思维的精严。一如这一章,老子以赤子述说人皆有静善本性,人以此根与天地万物合,应该说到“知常曰明”亦可。
然而,人者,非赤子也,或者说,老子说赤子实际是对有欲之人说复命归根,所以,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延说到“益生”者和“心使气”的强者,绝对不是为了对比,从老子的论说看,这叫直达其义。在《道德经》的每一章里,基本上都有着这样的直达其义的妙句。
不妨在通读《道德经》时,有意去读每一章里的如此妙句妙写。
果然,就引到“益生”早老“早已”的叛道之果上来了。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万物壮极则枯老,人何尝不是如此,用“益生”的方法,催人身长,这是无道之为,因为违背了生之自然常道,人的这一背道行为,只能让自己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