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安塞姆·基弗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當代最重要的美術家。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 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他的作品常以聖經、北歐神話、瓦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並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等金 屬元素。著名猶太詩人保羅·策蘭的詩歌對他作品主題的表現影響甚巨。基弗通常會以策蘭的詩歌為作品命名或是作為展覽主題。
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
納粹主義的失敗使得戰後的德國更為迫切地需要重樹民族的信心和歷史的圖像,新表現主義畫家安塞姆·基弗在他的作品裏滲透著對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 浪漫主義傳統的重新挖掘,其中既包含了對於歷史的反思,也有對於日爾曼民粹主義式的光榮夢想的隱晦的召喚。安塞姆·基弗的作品經常以聖經、北歐神話、瓦格 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他努力正視納粹時期的恐怖及德國的歷史、文化和神話,並且希望為德國理想主義療傷,助其復興。事實上,基弗在繪畫上有很大 的抱負,他渴望用繪畫來重新界定整個德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以這一點與人類其他某種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結合。這位怪僻而孤獨的歐洲天才,創造了一個被自 知之明和憐憫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終充滿希望的景象。
他的作品大量運用油彩、鋼鐵、鉛、灰燼、感光乳劑、石頭、照片、木刻畫、稻草、柏油等綜合材料來作畫。畫面的巨大和複雜的肌理使作品充滿了力 量,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同時又結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覺和物質性,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 含詩意,富含著一種充滿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使命感。
安塞姆·基弗和他的同齡人都成長於被分裂的德國,所以他們想做的不是面對過去,而是忘記戰爭。他1969年至1993年之間的創作主要在思考: 為什麼德國人會進入戰爭?他們的民族特性何在?巨大的作品尺寸以及暗色的金屬、晦澀的主題,迸發出一股強烈的歷史重量感,給人威脅和壓迫的感覺。儘管這些 作品產生於特殊的年代和地點,但是同樣引出了許多普遍存在的問題。它讓我們看到許多存在於人類靈魂深處的邪惡: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缺少堅忍不拔的毅 力、缺少真誠面對的勇氣、缺少矢志不渝的愛……同時引領著我們去思考天堂也許是可以給人們以希望,安撫受傷人們的心靈以及彌補人們內心的缺失的。
一個藝術評論家曾經說道:在這些年中,基弗融化了一個德國文化的冰凍咒語。在《佔領》系列作品中,他化身為納粹式軍禮的符號參與到納粹主義勝利 的狂歡中,納粹軍禮這一符號本身就將人類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瘋狂屬性付諸果斷而直接的身體語言,藝術家本身也承接著讓自己和民族的靈魂退回到慘痛的歷史當中 去,直擊藏匿於人類心底的畏縮。
儘管如此,基弗得到了像Simon Schama這樣的評論家的認可,被稱為「無處理瑣事的能力」,是自1953年喬治-布拉克之後第一個作品永久在羅浮宮展示的藝術家,但基弗認為相比較達明-赫斯特那樣稱自己做的是「反藝術」的藝術家,他自己是地下的。
但是,他又費盡力氣解釋「反藝術」也是藝術的一種。「 藝術本身包含有某種自我毀滅的成分,」基弗說道,「達明-赫斯特是一位偉大的反藝術家,他很率性地走向蘇富比,直接賣掉自己的作品,」當然這是赫斯特在 2008年幹的事兒。基弗接著說道:「他那樣是摧毀藝術,但是在做這樣一件很誇張的事情時,本身就很藝術。我欣賞這樣的行為,而蘇富比在那兩日裏比以往掙 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