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电的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晚上都聊什么

上了岁数的老人,特别是农村过来的老人,对无”电”的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记忆很深,在那个年代,国家还比较穷,人们都是勒紧腰带过日子,特别是在农村,那时候没有用电照明的条件,就靠一盏煤油灯取亮,能点起煤油灯的是少数,比较困难的农村户靠柴油或大油(猪油)的比较普遍,用一个旧饭碗,用手搓一个“棉花捻”放在油里,把一头露在碗边上,把它点着,因为油不纯,点着后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是油里含水的声音,就是这样,人们也不舍得把油捻拨的太大,那是为了省油,再说太大了油烟也大, 烟熏的满室都是黑烟,吐的啖都是黑的。

即使这样,那时候农村人互相串门的也比较多,我们家就是成了串门比较多的一家,那是因为我的父亲和我大哥都会拉“二胡”,经常招来一帮人听他们拉二胡,连拉带唱的很是受人喜欢,所以我们家是最热闹的一个家,同时又是耗油最多的一户人家。

那时候人们最希望的是月亮天,因为月亮天省油,走在大街上就象现在走在有路灯的公路上的感觉,在月亮的照明下,听着二胡声和唱声,不时的响起一阵阵掌声和笑声, 虽然穷,虽然夜色黑暗,但心里亮堂,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儿。

平时晚上串门的人都有个习惯,进了院先“咳嗽”一声,告诉主人有人来了,主人听到咳嗽声会问“谁呀”?客人回答“我”,主人会说进来吧,这是当地的一种礼貌习惯,因为天黑看不到人的模样,岀于礼仪大家都会这么做,那时候家家条件有限,院墙较低又简单,没有一户是象现在是“高墙、铁门”的人家,用树枝扎的无锁门是最普遍的了,家家如此。

进了屋里都是用白开水招待串门的客人,能用茶叶招侍的我是没有见过,用自己种的烟叶加点绿豆叶用最普通的纸,自己卷上一根汉烟。边抽边聊,聊的最多的是地里的庄稼事,当然村里事、家里事、东家长、西家短也是常话,聊够了也就散了。

这些旧事只有经历过的老人或从影视中能看到,回忆往事即心酸又幸福,心酸的是那个年代的条件太差,幸福的是那年代人的求生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无人能比,真是一代了不起的人。

现在条件如此的好,我们更不能忘记他(她)们,继续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大家加油!

个人原创,插图为网上下载,有侵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