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癸酉.倪海厦<黄帝内经>5-03【陰陽應象大論03】

3

陰陽應象大論03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所以説天地之道,即是萬物上下交流循環之道理也。所謂“陰陽”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陰陽流通之道路也。所謂“水火”者,意指陰陽外顯之表象也。因此陰陽消長之定律,亦即為萬物消長動能之始也。故有言,陰能停留體内生長循環,乃因外有陽之固守也,而陽能隨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為有陰之在內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斷之能源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

黄帝問,陰陽變化消長是如何呢?請説明。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爲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歧伯説,體中之陽過熱,則身體會出現熱症,如毛孔開則熱氣外泄無災,若正好毛孔閉塞,則呼吸會變為粗大而會俯仰不定。汗不出而内熱盛時,造成牙齒乾燥,情緒苦悶煩燥腹部脹滿而死。此種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若正值夏令則必凶。體内陰過盛則生寒症,若毛孔閉鎖,陽氣不外出,則較無問題。若汗腺分泌不止,陽氣〈營養)不固守隨汗出,則身體亦發冷,戰慄且惡寒,到此時必冰冷麻木,以致腹因陰盛脹滿而死。若外在節氣正值夏日,或可藉由自然界之陽氣以助體溫維持。若值冬令,則雪上加霜必致垂危。此為陰陽若遇盛之時產生之惡變,也就是疾病的外在形態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黄帝問説,如何調整此二者呢?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歧伯回答道,人能知損益之道,則能調和體内之陰陽,不知自然消長之理,過度的損耗,則必提早衰老也。人年至四十,則陰氣必自行衰為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輕人。年到五十,身體便重滯,耳目會不聰明矣。人年六十,則陰氣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造成下部陰虛,陽氣上浮而實積在上,故涕與淚倶出矣。所以說,人知此理則必強盛,不知且違逆則必衰老矣。故陰陽本同一處生且平衡,其名相異也。智慧之人能察其之同性,愚昧之人只察知其異。反之,陰陽不足之人為愚昧,陰陽有餘之人為智者,人有餘則耳聰目明,身輕體健,老當益壯,壯者不病,所以聖人能做不求代價之事,享樂於淡泊名利之中,心中無慾自守不燮,所以能壽與天齊,與天地终始,此為聖人調理身心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西北為高山峻嶺,天勢較低窄,陽必不足而陰乃生,所以西北方為陰。如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側之明也。地在東南方為低窪之地,此必陰不足而陽盛,所以東南為陽方,故人之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強勁有力也。

帝曰,何以然?

黄帝說,為何如此呢?

歧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爲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歧伯回答道,自然界中東方為日出地,故東方為陽也。陽氣輕故清浮於上,因向上集中故能耳聰目明,察精密於微處,但此處耳目因清陽在上,下必不足故手足必不便。西方為日落之地,陰之生也,故屬陰。陰即人之體力性沉降下,集中下部故使下盛而上虛,所以手足有力時,耳目必不聰也,陽居上但左勝於右,陰居下但右勝於左,人一旦感邪在上部,則會因右側陽較弱邪必先犯。邪侵下部時,則會因左側陰較不足邪先犯左。這是因為天地間陰陽不能同時相互對應平衡所產生的,邪才會乘虛而入。所以因天有精陽之氣,地有濁陰之形,天有八方之紀律以生四季,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生剋,故能為萬物之父母也。清陽上升到天,濁陰下沉入地,天地之動靜即陰陽之變化。而自然界之運行如神明指引般有纲有紀的一絲不苟,因此才有能力來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永遠不變。

待续:辛未.倪海厦<黄帝内经>【陰陽應象大論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