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散曲
散曲及散曲创作基础知识
(散曲授课讲义)
孟庆生
(二0二一年十月)
一、中华元曲的由来及概况
自春秋时起,近三千年来,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拥有深厚的诗、词、歌、赋传统。且代有擅绝,所以,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可见元曲在中国文学世上的重要地位。有人说,诗盛极而生词,词盛极而生曲,因而历来就有人称词为“诗余”,又称曲为“词余”。且不问这个论点是否确切,这至少说明诗、词、曲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们通常说的“旧体格律诗”应该包括“曲”在内,是有道理的。
说到元曲,我们还会想起一首著名的散曲,这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的全称是【越凋·天净沙】秋思,作者是马致远。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曲始于宋,鼎盛于元。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二、散曲的概念与基本属性
1、散曲的概念
什么是散曲呢?散曲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亦诗亦歌的新型文学体裁。属于诗歌范畴,与诗、词一样,可独立成篇。它没有动作、道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散曲的分类
散曲的基本类型:散曲包括两个类型: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也叫叶儿,以一支曲子(一个曲牌)为一首,它形式短小,自由活泼。如【中吕·山坡羊】、【越调·天净沙】、【双调·水仙子】【正宫·叨叨令】【仙侣·一半儿】【南吕·金字经】【黄钟·水人月圆】等等若干。明朝之前,一直把散曲称为小令,到了明朝朱有墩才改称为散曲了。
套数,也称散套、套曲。是由若干同一宫调曲子联缀起来的组曲。其连缀有一定次序,不能颠倒,由首牌(也叫正曲)、次牌、中间过曲、煞尾等构成。少者三四曲,多者达三四十曲,不固定,结构复杂。最短小的套数是【仙吕·赏花时】只有首曲和尾声。最长的散套是元代散曲家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共三十四曲。
以上就是散曲的大致传统分类,当然也有不同的分法,不过出入不大。
三、散曲的艺术特点:
1、散曲的用韵
散曲用韵的特点是:(1)几乎句句押韵;(2)平仄韵通押;(3)一韵到底,不换韵;(4)不避同音重韵(小令一般不重,套数重韵也宜远不宜近);(5)平韵分阴阳,仄韵分上去(这点很重要)。
例【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第一二五句押平韵,第三句“马”上声韵,第四句押“下”去声韵。)
2、散曲的平仄声调
曲在用韵上很有讲究,韵脚处的上声去声必须分明,否则味道大减。并且还有借韵、暗韵的讲究。
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并且还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有的小令的尾句要求用去声上声,有的要求用上声去声,同样是仄声,但不能用错,用错就使其失去味道了。
3、曲的句式。
散曲除用律句外,还大量使用非律句,即拗句和折腰句。什么叫折腰句?这种句子虽然也是七个字,但是节奏和律句不一样,简单来说,律诗句子是前四个字一个音节,后三字一个音节。折腰句是3、4结构,读起来和律句有很大的不同。而散曲的七字句前三个字是一个音节,后四字是一个音节,这就叫折腰句。俗称七乙句。
举例:【双调·折桂令】春意—南广勋
燕呢喃、飞向谁家,鸭也喧哗,鹅也喧哗。水抖绫罗,风拂柳帐,草吐新芽。看流云、清白淡雅,望遥岑、驼形狼牙。李要开花,杏要开花。翠袖红巾,玉手琵琶。
又例:【双调·沉醉东风】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感怀(新韵)
破重雾、迎来美景,理万机、飞赴江城。提信心,严防控,打不赢、决不收兵。慰勉军民志倍增,看瘴疠、(灰)溜溜认怂。(这首里面有4个七乙句)
再如【黄钟·贺圣朝】九月柿子红---王玉民(河北)
秋柿红,点灯龙,杪上萌。醉了流云甜了风。色香勾人逗老翁。踮起脚、手抓空,不服输,拐棍通。(这是六字句3 3结构)
4、曲的对称美。
曲的对仗比较灵活,只要句式相似即可,可以重字,可以平仄相对,也可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也就是说,在散曲中,凡是字数相同者,皆可以作对。
下边就说一下散曲里的对仗、对偶;
两句的叫做“合璧对”。如卢挚【折桂令】《箕山怀感》中有“五柳庄瓷欧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白朴【庆东原】中有“忘忧草,含笑花,”和“千古是非心,一夕雨樵话。”字句严谨,对仗工整,可谓典型的对偶句。
三句的“鼎足对”。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即为鼎足对。该对由三句相对,俗称“三枪”。每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三足鼎立”,固得此名。
四句的“连璧对”是指四句相对的句式。如薛昂夫的【正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飞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多句的“联珠对”是指多句相对。如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此外还有隔句的“扇面对”,“首尾对”“鸾凤和鸣对”、“燕逐飞花对”等等。
5、散曲的衬字和增句。
衬字是一种补充语气不足或加强声情表达或两者兼有所用的字,是曲谱正字以外的字。衬字的使用使曲句语气流畅,内容更为生动。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衬字在曲中多为虚字,实字少。一般用在句首,也可在句中, 但不能用在句尾或停顿处。一般说,套数衬字多,小令衬字少。衬子和对联中的领子差不多,不讲究平仄。
如无名氏【仙吕宫·鹊踏枝】:“(声沥沥)巧莺调,(舞翩翩)粉蝶飘。(忙劫劫)蜂翅穿花,(闹吵吵)燕子寻巢。(喜孜孜)寻芳斗草,(笑吟吟)南陌西郊”,括号内为衬字。由于加了衬字,使原来比较单调的内容显得生动有趣。(衬子和对联中的领子差不多,不讲究平仄)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的尾曲头两句:加衬字后变成53个字。用生动的口语,极情尽致,大大增强了曲的表现力。
散曲还可以适当减少或增加句子。例如【双调·折桂令】曲谱规定是十一句,但元人多用十二句。
四、创作散曲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散曲创作重在结句。
大家都知道,绝句的起承转合,说绝句的最后一句即合句很重要,要出彩。律诗的七八句也是这样,也要求出彩。同样的道理,散曲也要求结句出彩。元代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名字叫张养浩,山东省济南市人。他的散曲代表作品《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非常有名。请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其结句非常出彩。若无结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整支曲子影响不会这样大。只要结的醒目、结的给力,此曲必然就不是等闲之作了。所以,作曲一般是要先得尾句,定好曲牌和韵脚,然后再下笔写作。比如南广勋写过一个曲子《【黄钟·红锦袍】余威 :困高墙蹲大牢,旧威风、一丝儿不少,传出半纸小白条、谅他无人不办好。当年乌纱紫袍,叫尔升高便升高。而今爷住监牢,想叫谁来同住,看何人逃得了?》他就谈到,此曲是先想起结句,然后根据“了”韵,定下韵脚,又根据“看何人逃得了”的句式平仄顺序查对曲谱,定下了“红锦袍”的曲牌。实际上,先定下结句,除了想出一个出彩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安排平仄,你想,句子要出彩,平仄还要合谱,难度相对要大。而除了结句以外的字词儿为了迎合平仄是有调整余地的。
2、用曲语说话
我们都说,写诗应用诗家语,同样的道理,写曲应该用曲语。由于散曲的本性是“趋俗尚趣”的,所以它的语言也就与传统的诗词有了区别,形成了其特有的“曲语”。诗是用含蓄的词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琢磨道理;而散曲是用通俗的大实话直接说明道理。
请看下例南广勋老师的作品
【正宫·塞鸿秋】芭蕉扇
自珍自爱芭蕉扇,风生水起摇来惯。熟人懒见能遮面,公交抢座能先占。顶头能挡阳,坐地能当垫,插土里还可以当花看。
【中吕·山坡羊】地铁见闻录之爷孙乐
列车来到,人流喧闹,老头忙把孙儿抱。一弯腰,一扔包,挨门座位争得妙。放下孙儿爷笑了,说:“娃坐好”;答:“爷站好”。
南老师在谈到散曲的语言时,强调曲的语言需要俏趣,有些调侃更好,切切不可过分拘谨严肃,板着面孔。并且写了一首曲子,专门来说写曲的体会:
【正宫·塞鸿秋】 学曲渐悟
曲中莫带诗词味儿,雅言市井拿捏份儿,自说自话身边事儿,休搬曲谱生填字儿。不说别扭词儿,少写诌文句儿,不时来点儿泼皮劲儿。
3、最好写身边事
作曲和写诗一样,涉猎的内容包罗万象。政经歌颂,田园山水,朋友酬答,世态炎凉,针砭时弊,等等都可以。而实践证明,散曲这个题材,更适合表现作者亲力亲为的,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文笔能驾驭的“小题材”,而不必把关关注力都放在大的集体题材上。实际上题材不分大小,写小题材,写身边事,亲身感受,可以小中见大,照样能写出新意。如南老师的作品《【正宫·塞鸿秋】 藤海:茫茫藤海茫茫雾,飘青流翠湿人目。枝缠蔓扯攀高树,芽争叶抢团一处。同根也比拼,邻里难相顾,纷纷要找出头路。》便是由腾海的写生,给人以联想。
最近,我看到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徐耿华在论散曲创作时,讲到散曲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要做到三奇即奇思、奇趣、奇语。所谓奇思是指奇妙的构思。所谓奇趣不仅仅是指诙谐之趣,还要有情趣、意趣、清趣、逸趣、野趣等。奇趣就是有别人想不到的趣味感。所谓奇语是指哪些与构思无关,仅在修辞上下功夫,动用了比喻、夸张、重叠、排比、对仗等手法,使作品大为增色者。说到奇语,徐会长还举了个例子:
如《[正宫·醉太平]讽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徐会长所说的“三奇”,对我们初学散曲创作的曲友来讲,不失为一副良方好药,对我们创作很有帮助。
五、有关散曲创作中的几个技术问题的说明
1、关于散曲曲谱。
自元朝延续下来的散曲曲谱可以说比较乱,这是业界的共识。很多曲牌在古人的诸多曲谱中差异太大,让人无所适从。有人说词牌词谱很多很乱,实际上元散曲的曲谱更乱。这也是创作散曲比较犯愁的一件事情。好在现在已近形成共识,譬如说,我们潍州散曲群每两个月更换一次练笔曲牌,同时也把曲谱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大大减轻了曲友们创作中因曲谱不统一的烦恼。同时,各类散曲大赛,也都提前说明作者需提供曲谱依据版本,以便审核。当前,相当部分曲友依据湖北中华诗词学会分会编写的曲谱进行创作。潍坊的曲友基本上人手一册。
2、散曲曲谱常用符号说明:
平:表示平声。
仄:表示仄声。
×:表示平仄不拘。
上:表示上声。
去:表示去声。
厶:表示宜去可上。
△:表示韵脚押韵.
▲:表示韵脚可押韵可不押韵。
【上】:表示平上皆可。
×××:表示连续三个此种符号,此三字需以平仄合理搭配,必不得已,宁可全仄,也不可全平。
3、有关变调字在新声韵诗词曲当中的运用
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变调,音节和音节相连读出,声调互相影响,发生的变化叫变调。或者说随词的搭配不同而读音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影响平仄的变调字,一类是影响平仄的变调字。前者有轻声变调、儿化音变调、“啊”等助词变调。后者有一、不的变调。对于前者不做赘述,因为不影响平仄。只对后者进行较为详细论述。
一是“一”字的变调情况:基本分为两种:
一种是调值不变。
凡是单念、词尾及序数词中音调不变,皆读原调值阴平。如:一,第一,万一,表里如一,一九八一,二零二一等等。
一种是调值变化:又分两类。
一类是,凡在去声前读阳平,如:一个,一块,一道,一万,一岁等等。
另一类是,凡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如:一筐草,一只猫,一勺饭,一条沟,一池水,一首好诗,一碗粥等等。
总结:“一”字变调归纳为口诀即:单、尾、数中不变调,一二三前读四声,唯在去前变阳平。
二是“不”字的变调情况:也分两种:
一种是调值不变。
凡在阴平、阳平、上声前皆读原调值去声。如:不一,不低,不行,不敌,不好,不老等等。
2、 一种是调值变化。
凡在去声前,调值变为阳平。如:不是,不对,不热。如句子:“在不热不凉中”前不平读,后不仄读。而“在不温不火中”,不字均仄读。
总结:“不”字的变调归纳为口诀即:一二三前不变调,唯在去前变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