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似有睡意的观影体验
国庆这几天北京一直在下雨,我去电影院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迟到了十分钟。
贾樟柯的电影我基本都看过,对他的风格也比较熟悉,但看到目前网上的评分及口碑,我有点疑惑。对这部电影谈不上失望,但有着些许的不解:为什么很多观影者给到我的反馈都是有些无聊想睡觉?
今天我们聊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
其实这部电影我早在上半年的时候就有所关注,可没想到的是等到十月份有时间去看,排片竟然这么少。
也许我挑的时间刚好撞上十一国庆假期,主旋律的影片都争先恐后,显得这部电影有些势单力薄。比较欣慰的是,就算我迟到十分钟进到影院的,我买的场次也坐满了人。从这些在国庆期间与我一样选择了这部很文艺的影片的人们来看,大概都对贾樟柯充满了敬佩,对这部纪录片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由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于2020年2月21日在柏林电影节首映,2021年5月28日在北美部分影院上映,9月19日全国公映。
影片共分18个章节,通过4代作家马烽先生(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老师、余华老师、梁鸿老师,来讲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剧情简介: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从电影的主题本身到上升精神层面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中国文学历史的纪实题材影片。可这四代作家,我能说上来比较了解的,只有余华。不得不说,如果是带着不了解贾樟柯或者稍微活泼的朋友来看的话,一定会一路睡到电影结束。
这部电影虽然通过作家来讲述自己曾经生活的年代,但我看完之后,感觉还是主要在讲农村的发展,和几辈不同人的嘴里来听说农村的改变,时代的改变。
我无法与荧幕上的故事感到共情,可我在尽力了解导演想展现给大家的过去,也深刻体会到文学工作者走上这条路有多么不易。
所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到底要传递怎样的情感,需要深刻探究。
二
整部影片通过四代作家口述历史的形式,接连讲述来中国近70年的社会变化,而且还用了章节的大纲式叙事方法把所有家庭包含的情感一一展示,让观众从中能看到自己家庭中的影子。
可我没有,如果要说真的有相同的情绪,那就是余华那时屡次投稿被退的故事,倒是跟自己高中写短篇文章赚钱有几分相同。
这十八个章节里,我也比较喜欢余华轻松的风格。在影院里,余华出现的二十分钟总是笑声不断。这么看来,想要观众买单,不一定非要打感情牌。
记得贾樟柯曾说过:有一天自己要是拍累了,就不拍了。于是这部影片全国上映后,评价成两级分化,很多人都说,是贾樟柯真的拍累了,还是如今这部电影,高端精英人群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我从观影后的几方面来讲讲《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让大多数人倍感困意的原因。
首先是剧本,贾樟柯之前的作品,每一部都好评如潮,在国外拿过奖,在国内保持着一定的好口碑。他的电影都是自己写的剧本,而他本身也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文学功底深厚。
他的剧本从来都是以生活本身出发,真实,真性情。而这一部的编剧,我看到不止有他。于是我猜想,或许这部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着商业成分在其中,无法权衡,于是这部影片并不完整。
从开篇,出场的第一位作家是马烽,他是五十年代山西文联主席,《吕梁英雄传》的作者。
他的部分都是由当时的乡亲们和女儿来讲述,我前面没有看到,直接看的就是他女儿的那段采访。其实这种“采访式”纪录片我看过很多,但是像这样夸自己父亲的,没有几个。是的,马烽女儿的姿态、语气都充满了骄傲,因为在那个年代,马烽是改变贾家庄的人,令人敬佩。这部分对于马烽的作品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导致大部分我这个年纪的人,没法感同深受,对这位传奇的人并不了解,可以说一头雾水。
到贾平凹,我总感觉这位作家有点思想固执,一上来就让自己的女儿先做好女人再作诗。身上难掩封建思想,也与当时他生活的年代息息相关,但我又觉得,电影中对这部分的刻画没有很正向,特别是他最后写的那幅字【白眼观世】,要让贾平凹显得有学问特立独行,可我看到更多的都是他的自信与自恋。好像过去的往事对他文学道路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在旧事重提,没有意义。
明显感觉到这部分的不完整,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完整。
我想这就是我喜欢余华部分的原因吧,好像就他清新脱俗一些,与前两代作家相比。
最后是梁鸿。
她也是最'家庭化’的一位作家。她母亲从小对她的影响,父亲与姐姐哥哥对她的影响,是否也是让她在学业事业坚强走下去的原因,从影片中,体现的不多,但感情足够浓烈。
如果导演是要从这些篇章批判曾经农村社会的愚昧无知,那我想他做到了,可是如果是想要观众看完后能得到感情上的共鸣,我恐怕做不到,那些睡意满满的观众们,估计也做不到。
三
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了,但我深刻地认为,不是这样一群人在电影机前说两句曾经的故事,就是乡愁了。这样的故事题材,甚至不如一些主旋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毕竟那些还勉强有些看头。
从最初代的作家马烽先生的女儿嘴里伟大父亲有多么厉害,到贾平凹教育女儿要先做好妻子做好母亲再去写诗,都能看出来一个家庭的跌宕起伏,和些许不易。
可【故乡】这个词语,包含了很多。是对一个地方的思念,是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影响,是在外面苦了累了特别想回去的冲动。
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文学季召集了这些作家,拍一拍讲一讲就能形成回望故乡的一部纪录片。
而且我很多时候不太理解这部影片的主题。
它要是一部讲文学者的电影,那就要像其他著名的画家作家那样拍,讲述他们一生的创作,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有灵感的来源。
它要是一部讲述故乡的,那就多讲一些深刻的情感,这样将家庭的所有情感分为章节,跳跃感很浓,却不够真实。
最后,也是纪录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内容的真实,而不是那些作家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如今的时代,说了几句话,就是所谓的人生标准了。
影片的故事肯定都是真的,可我想说这样不够完整的情感,算不上真实。
我还是喜欢那个真实,从人性本身出发创作电影的贾樟柯。
他拍过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句话一样浪漫的电影。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