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课本里的共产党员屠呦呦:让世界见证“中国小草”的力量

内容来源:央视网

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屠呦呦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

这是张伯礼为屠呦呦所题的《浪淘沙·诺奖》,词中道尽了屠呦呦与全国众多科学家为研制全球抗疟药物青蒿素所经历的艰辛。

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我国当时科研设备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终于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了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屠呦呦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带着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屠呦呦等人又去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对11例间日疟患者,有效率达100%。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作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在瑞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为中国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也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她对此表示:“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如今,屠呦呦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编辑:王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