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被称为是消失的文字,为何受到书法家偏爱,只因一个理由
在书法界,西夏文字被称为死文字,可后世书法家却对其尤为偏爱,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苦练西夏文字。至于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中,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成为了国人最重视的文明符号之一。汉字的传承,有力地承托了文明的延续,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当然,汉字的魅力不仅如此,汉字的书写方式也能被具体艺术化,例如我们熟知的书法。
从广义角度而言,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句话说,书法就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因具有极强的审美性与感染力,故此也被文人盛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一直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作为评价文人素质的重要标的物之一,个人书法的美观性也被文人称作是文人的脸面,拥有一手漂亮的书法,的确是值得别人羡慕的资本。
汉字之美固然传奇瑰丽,可有趣的是,古代还有一个国家通用的文字与汉字类似,既强调文字的实用性,又兼具审美的内涵性,该国就是古代西夏国。西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该国君主自称本国为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西夏国存在期间,正值辽国、宋国相互争霸,该国曾在宋夏战争与夏辽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立国的资本,故能雄踞一方。西夏国历经十位皇帝,享国189年,后被蒙古军所灭,成为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
西夏国虽然已经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可西夏人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西夏文字。西夏国的建立者是北方的民族,其传统仍没有完全脱离本来的渔猎形式,故此在建国之后,文化产业仍较为低迷。西夏皇帝为改变现状,决定命人开创本国文字。可西夏人毕竟文化底蕴有限,难以凭空造出文字。于是,西夏人便参照华夏文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当然,借鉴始终是借鉴而非模仿,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
西夏字同华夏文字的相同之处是两种文字都属表意文字,但同时也都有表音成分,其意符与音符在形式上都没有任何标志,位置都不固定。二者都属于形体方整,类八分的方块字,其笔画都有点(·)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拐、提,等等。可是在两种文字的一些形体和不同部位上却都不同,二者虽同音字都很多,但其书写方式与涵义却完全不同,甚至还有意义恰好相反的案例。
西夏国灭亡距今已有千年,可是其国内的文字却都流传下来,它们不仅能够成为后世考古学家们破译西夏古国的证据,而且还能成为书法家们重要的练习模板。据统计称,目前流传下来的完整西夏文字共有6000多个,它们统一被称作是死文字,毕竟西夏国已经灭亡,其文化与文字的传承便随之中断。书法家们擅长汉字书法,这无疑是公认的,可读者们可能并不知道,其实为数不少的书法家都曾练习过西夏文字书法,并成为了写这种文字的高手。西夏文字书法为何会如此备受青睐?原因正是在于其字体中一个非常多的笔画——撇。
凡是爱好书法者都知道,在书写文字时,往往撇的笔画最特殊,它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极其容易书写,可谓是万金油般的笔画。华夏文字中,撇这种比划并不多,可是西夏文却不同,撇是这种文字最多的一种比划,故此,西夏文可以让书法家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写出漂亮的文字来。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书法的确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艺术追求的是最美的意境,西夏国文字纵然不如汉字具有美的内涵,但由于撇的笔画较多而颇受欢迎,最终成为一部分书法家们的最爱,继而得到传承与弘扬,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参考资料:《西夏文字》 黄美著 上海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