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胥力浦作品
胥力浦,1951年生于南京浦口,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是长江水和灌河水滋养的山水画家,生长在弥漫着文化气息的环境里,或许是天性使然,胥力浦对绘画情有独钟,甚至到酷爱的程度,沉浸在绘画之中,每有会心之处便拊掌跳跃,几近痴迷。后来游学杭州,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正统的学院派专业训练,先后参加全国各地多种展览,并有很多作品出版或发行,获奖丰厚,殊荣诸多,目不暇接,社会赞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些荣誉都是对胥力浦艺术结晶的嘉奖,也是对他苦心孤诣地探寻在艺术之路上,勤于笔耕的真诚肯定。今天,在胥力浦诸多赞誉和殊荣面前,不做过多赘述,笔者抛砖引玉,谈谈他的山水画。
艺术家最值得炫耀的莫过于自己的作品,作品默默地诉说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大自然完美至极的鬼斧神差,在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之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个是引领胥力浦走进山川,感受四时之变,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动力,毫无疑问,“完美至极的自然之美感产生无限遐想”一定是胥力浦探索在艺术的世界中,辉映着笔墨情怀一路走来的审美追求,在他笔下《青山绿水神龟湖》、《江西茶园图》、《小品春韵》等等系列作品中,具象的表达和呈现方面,胥力浦几乎不用具体的颜色掩盖笔触和线条的行走过程,多以墨分五色勾勒山石结构和松柏的枝叶穿插,纯以用笔的变化调整画面的节奏,点线骨力强劲,中锋侧锋互用,散锋皴擦并举,在墨色变化中,表述呼应关系,通过笔性的转使与笔意的变化传递心象与胸次,增强传统笔墨的趣味性,用笔很简却意态丰富,笔墨酣畅却妙趣横生,熟烂于心传统技法放笔如在手底,信手拈来,显现出他对传统笔墨的驾驭能力。
在对景写生,描绘自然,抒发情怀的《悠悠灌河情》、《四季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系列作品中,多以“三远法”构图,他运用光影、透视、造型构筑画面的视觉立体,淡墨写出山石结构,淡彩衬托平湖的安静祥和,赭石皴擦点染山石的肌理,石青、石绿渲染苍翠挺拔的松柏,在气势恢宏的平湖山川中营造苍茫浑厚的艺术氛围。这得益于他对光影、透视、色彩、造型等新时代的艺术表现语言的把控,从而拓展他艺术的表现力。近些年来,随着绘画艺术的市场普及,在大众艺术审美趋于理性、趋于挑剔的当下,艺术家仅仅拘泥于“造型准确、笔精墨妙”,显然,很难满足大众鉴赏的需求。
如果说胥力浦在传统笔墨和新时代艺术表现语言的游刃有余是他多年来锤炼笔墨的成功,那么,通过笔精墨妙把控生动传神的造型,传递一种悠悠于心的意境之美,这才是胥力浦当下艺术追求的落脚点。他把笔触尺度、审美趣味和观赏形态作为原点与拓展,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为归宿,探知幽微,拿捏有无,结合动静,把眼中天地山川之形,自然四时之变,放笔手底,取微妙,绘大象,得其环中,超乎象外,诸如大气磅礴、象外之象的雄浑之境;静水流深、曲径通幽的宁谧之境;凭栏远眺、极目平湖的旷达之境……,尽收笔底,遐想丰美,依稀可以感受到他对“完美至极到无限遐想”的诠释,同理,一斑窥豹,胥力浦的其他作品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有画,画有诗意”,“以书入画、书画同源”,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探索中,成为历代画坛恒定的时尚,也是千古变的法则,毋庸讳言,每个艺术家都在积极探寻其中奥妙,但是,积淀不同高度不同,胥力浦以“山林气、书卷气和庙堂气”为艺术宗旨,清虚之心躬耕山水世界,凝结文人生涯的处事修为、扎实的书法功底以及深厚的笔墨造诣,通过行云流水的表现形式,蕴含着质高卓绝的学术主张与人生感悟、生活真谛、思辨哲学的精神火花,传递胸次阔达的艺术境界,把画理画论与视觉直观感受浓缩成独居一品的艺术结晶,堪称妙境。中国画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艺,它更多的是承载的背后的文化含量,的确,胥力浦体内充盈着离骚之情怀、李杜之激越,“以丰厚的文化作为支撑点”,在艺术之路上,心追手摩,古今神照,在笔尖的转使中,洋溢着血脉偾张的创作激情,激荡着胥力浦对艺术人生的情怀驻守,累累硕果不期而遇的温馨丰富着胥力浦流光溢彩的艺术人生,无需姿态,却成惊鸿,花团锦簇,逸然其中。
文/蔡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