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如 | 海沟河渡
总第1493期
文 | 王九如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前湾三贤、蓝湾香君等拙作中,我都写到了一条颇具风情的河流:柳溪河。这条河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至于名字,当然来自于我的虚构。柳溪河真正的名字叫海沟河,西与城东的上官河对接,东与白驹的串场河相连,是兴化境内东西向的一条主干河。
海沟河长近五十公里,宽约百米。在河流密布的里下河水乡,这无疑算是重量级的了。以至于我年少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提海沟河的名字,而一直呼其为大河。以示区别于林林总总的其它无名小河。
大河波浪滚滚看起来很是壮观,可渡河不易。又有多少路人望河兴叹。曾经,海沟河上没有桥,过河只能靠摆渡。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县里在海沟河畔的商贸重镇安丰,建起了国营棉纺织厂,鼎盛时期全厂有三千多号工人。厂址就在安丰镇河北的一大片农田上,与海沟河南的镇区隔河相望。考虑到职工上下班通行,考虑到民生,也为了厂子和安丰今后发展的需要。海沟河上迫切需要建座桥。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县交通局可算是花了心思。去省里,到地区,多方筹措资金。终于,海沟河上有了第一座大桥:安丰大桥。桥南头打通了一条巷子,与中心老街贯通。桥北引桥下来,一条水泥马路直通到很是气派的棉纺织厂大门。安丰大桥,成了那时海沟河上唯一的通衢要道。
可是,光靠一座大桥,是无法全面惠及所有路人的。大多数时候,两岸人们出行还得依仗渡船。
远的且不说,就安丰大桥往西,还是在镇区范围内,就有两个渡口。一是粮库对面的酱厂,孤零零的建在河北岸的一块半岛状的空地上。工人上下班,还有居民打酱油买酱菜,都得靠船渡来渡去。酱厂再往西,轴瓦厂的厂区与生活区,分隔于海沟河两岸。其带来的工作与生活不便,可想而知。虽说轴瓦厂后来出资建了座兴轴大桥,但也是等了有好几年。桥未建成的一段时间内,工人们完全靠摆渡上下班。
又宽又长的海沟河上,小有名气的渡口估计有不下十几个。就我记得的,上游有黄庄、苏海和钓鱼等渡口;下游往东的渡口,有章营、葛垛,还有更有名的九里港。再远点,我没走过,就不知道了。
我经过最多的渡口,是章营。
章营居海沟河北,属老圩。对岸是袁营,当时属永丰。现在,这些村全都划归安丰了。
章营向西,河堤上长有好多灌木,弯弯曲曲的路道不太好走。而南岸袁营这边,沿河就是一条平坦而宽阔的沙土大道。
章营设这个渡口,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这里渡过河去,直接踏上大路,往西再走上两公里,即可抵达热闹而繁华的安丰集镇。我的外婆就住在镇上,自然,我去镇上的机会更多一些。经过渡口的次数当然也多了。
渡口船家姓黄,土坯砌成的院子就在河边,一条小小的木船泊在门前的码头上。平常摆渡的是五十多岁的女主人,南来北往的渡客都客气地称她为船娘。
往南好办,走她家门口只需喊声:“过河!”船娘丢下手上的活计,立马应声出来。知道赶路人的心思,船娘雷厉风行,从不耽搁。
从河南过河,除了赶巧渡船刚送人过来,趁船没离岸,直接上船便是了。这种好事自然不多。一般多见空船停于河那边,而船娘又不在。这时就须放开嗓子,向对岸大呼几声。亏得船娘好听力,嘴上连喊“来了来了”,只见她健步出门,直奔码头拔桩上船,双浆发力一顿猛划,径自往南岸而来。这边路人等着,正好歇歇脚也歇一下嗓子,权当刚才是练声了。
十三岁时的一个冬日。午后。在外婆的叮咛嘱咐声中,我独自一人从镇上往回赶。走到袁营这边,但见河面腾起一层薄雾。隐约可见到对岸的小船。我张嘴就喊,还没等出声,一股拔凉拔凉的北风直钻喉咙。呛得我差点背过气去,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正踌躇间,后面来了位大叔,也要过河。毕竟他的肺活量大,再加上把双手围成了喇叭状。尽管逆风,他洪亮的声音还是传到了对岸,叫来了渡船。
见我小小的一个人上船,大叔替我付了二分钱的渡资,登岸后我们还同了一段路。一大一小两个素不相识的路人,结伴而行,彼此温暖着对方。
别过大叔,离我家所在地蒲舍也不算太远了。我认准方向,独自走过一条又一条细长的田间小路。天色将晚,蒲舍已近在眼前。耳边听到有人在呼我的名字,不用说,是母亲的声音。定睛看时,舍子前那用木板钉起来的,一踩上去就晃的小桥桥头,母亲已在那等我多时了。
似乎就从这次独自过河回家开始,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变得可以独立地面对一些人和事,开始试着学会面对眼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了。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公路慢慢修到了乡镇,甚至修到了村。跟随着公路的延伸,海沟河上也造起了一座座大桥。曾经不可或缺的渡口渐次消失,散落于记忆的云烟中。
而今,那座不甘寂寞的安丰大桥,历经了五十多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傲立于流水淙淙的海沟河上。与后来架设的几座桥相比,其老大的名分仍难以撼动。而它的见证者,曾经红红火火的大型棉纺织厂,经过一次次的兼并、改制和资产重组,早已风光不再。上下班时间,纺织女工成群结队走过大桥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
渡也罢,桥也罢,旨在化解河流之隔,让人们前行的脚步免受阻挡,能够顺利地到达彼岸。其实,渡和桥,不仅仅只是与人方便,助人通行。更如无心插柳,成就了多少人间佳话。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2021.09.06九如写于南京一杭州
作者简介
王九如,江苏兴化人,因文悟道,因道学文。采撷岁月河流里的浪花,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有感而发时写下些清汤挂面式的文字,以小说、散文和游记为主。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