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如何阅读新文化地理学文献?

蔡晓梅,苏晓波. 新文化地理学文献导读[M]. 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蔡晓梅

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社会文化地理。

苏晓波

现为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教授。

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跨境与旅游相关话题的研究。

  本书记录了两位文化地理学学者——蔡晓梅、苏晓波在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下阅读与文化政治相关英文文献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和理论专著,本书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阅读来促进自己的研究,同时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
  文献阅读是一位学术研究者的基本功,但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是重要文献?如何选择文献?如何有效阅读?”等。本书通过呈现两位作者自己阅读文献的方法,以身示范,向读者分享了他们在阅读新文化地理英文文献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
  本书共六章,第一、第六章分别起到内涵介绍与总结展望的作用。核心内容主要是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章,整体思路基本上按照Smith所划分的尺度层面进行,即全球、国家、区域、地方、社区、家、身体等层面。

01

第一章 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政治

  本章首先对新文化地理学产生的背景进行简要梳理。背景一是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转型,文化成为生产要素,同资本、劳动力及土地一起,推动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背景二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民权运动,揭示了欧美社会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种族矛盾和性别歧视。
  其次对新文化地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文化政治做进一步的探讨,并且阐释我们对文化政治的理解,以及在进行文化政治相关研究时应该采取的学术立场。

02

第二章 跨国空间与移民的地方依恋

  本章主要从大的尺度,包括全球、国家与区域等进行文化政治的解读。流动性隐喻了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理念。流动促使了跨国移民重新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三大哲学问题。本章节解读了这一群体的身份、情感与地方依恋,再认识移民群体的文化政治。
  这一章节选取了三篇有关跨国移民情感、身份、地方建构与冲突方面的论文进行阅读。第一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在中国的新加坡人,主要分析这些跨国的新加坡人如何建构或重构自己的国家认同,以及这种国家认同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第二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南部的拉丁美洲籍移民,主要分析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冲突;第三篇文章以阿布扎比的南亚移民为例,探讨了跨国劳工的日常生活实践,思考了全球城市与跨国劳工之间的关系。

03

第三章 建筑空间的文化政治

  本章从地方、社区尺度进行分析。建筑,尤其是标志性建筑,隐喻着深层的符号意义 ,包含不同群体竞争、对抗与协作的过程。本章节的温哥华公共图书馆、新加坡的家庭教堂、丽江的木王府、上海的门禁社区等建筑空间都表征和实践者复杂的文化政治。
  本章第一节是通过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说明城市当局希望建构一种完善的公共空间来服务社区,提升社区的文化内涵;第二节关注新加坡的家庭教堂,展示教会群体如何同政府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以满足信教群众的信仰需求;第三节选择云南丽江木府的重建来探讨地方政治;最后一节关注上海的门禁社区,揭示了上海居住空间的审美如何同新自由城市主义紧密交缠在一起,塑造居民的阶层身份和劳动分工,从而体现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

04

第四章 家空间的文化政治与物质特性

  本章主要探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家的建构、意义及体验。家,是根和回归之地,是流动与抗争之所。在家与离家的疏离感,旅游移动中家与非家的二元差异,在家却无家的迷思,战争、暴力与家的复杂关系都展演着多远的文化政治意义。
  本章第一节研究的对象是移民,研究内容是移民在以家为中心的范围内迁移与疏离过程中的纠结情感,揭示了家不是一个固定的、永恒的东西,而是流动的、不断被构建的;第二节集中讨论现代化的异化以及通过对一个人们的旅游景点(云南丽江古城)的想象与家的消费,一群比较有小资情调的国内游客如何协商这种异化;第三节案例地在英国东北部的杜伦东部前煤田地带,探讨年轻的工薪阶层女性对于所居住的地方少有“家”的感觉这一现象。对社会住房政策的变化与女性家庭生活的关系做了较好的阐述;第四节主要探索在巴勒斯坦的房屋、家和暴力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家的研究(微空间)来展演地缘政治关系;第五节关注中国当下流动新现象,论述家、游玩与建筑遗址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转型社会的特殊性背景,以小见大,分析部分群体在社会转型中的焦虑与矛盾及在寻找缓解矛盾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痛苦。

05

第五章 男性与身份政治

  本章节引领阅读主要有四篇文章,分为有关男子气概地理学的构思、军人的男子气概思辨、公共区域男子气概与私人空间男子气概的研究。这四篇文章从一个侧面放映了男子气概在国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男子气概的相关理论与实证。
  本章第一节借鉴文化政治的概念,文章提出了一种研究性别地理的新方法,特别是在关于具体的男子气概的文化建构方面;第二节的研究对象为英国陆军,强调男性如何重新协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身份,进一步讨论已有的男子气概如何适应特定的地方;第三节采用社会建构的方法以研究男性在公共空间的恐惧体验及其体验的解释,同时分析恐惧对男性生活的影响;第四节探索了迪拜英国移民男子气概的建构和叙述中家庭空间的意义,以及家庭实践、客体和彼此关系之间的作用。

06

第六章 结语

  本书在介绍新文化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不同空间尺度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分析了跨国流动、建筑文化、家的营造及男性特征等新文化地理学话题。
  作者表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某一地域的文化现象和转型,但是概念和理论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插上理论的翅膀,中国大陆的文化地理学学者可以看得更高更远,超越具体的某一实际案例,从而和文献对话,为知识的积累做出贡献。

文稿|黄玉玲

   刘美新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