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课堂'十重十轻',强力推进教学'翻转'—对课堂生态的思考
课堂永远是'教与学'的主场,是学生'减负增效'的核心,是'家校'共同关注的焦点,是达成'强基提质'的要害,是展现'办学水平'的舞台,是'教学改革'永不落幕的课题。课堂生态影响着师生教学过程的'愉悦感',决定着'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关乎着'学生与学校'发展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我们的课堂生态也应该'传承递变、与时俱进'。然而,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认识一点就通的'新常态'下,固有的'课堂顽疾'依然'惯性存在'。为此,我们应该'刮骨疗毒',勇于'自我揭短',敢于'壮士断腕',推进'强力翻转',实现'师生和乐、教学相长',谋求'当下幸福、未来幸福'。
一.课堂'重知识传授、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识;作为教师,这也是'耳熟能详'的教学准则。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依然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头重'。这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上、下课仪式、物品整理、师生答问、讨论发言、互动文明用语、师生情绪、肢体状态等基本礼仪规范与文明行为的重视不够;也表现在教师很少能下意识地,主动管控和建设自己的班级'课堂文化';还表现在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不够。老师们一方面,意识上还是'提高成绩'为主;另一方面,行动上还是处于'推磨式',只要管理者不推,就惯性'静默'。
2. 课堂'重老师主讲、轻学生主体'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学习者也是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些说起来容易的道理,老师们做起来似乎并不容易。一节课有限的时间,经常被老师牢牢地占据着,老师讲得'声嘶力竭、苦口婆心',一个指令接一个指令,重要的问题还'强调三遍'。而学生却'风雨不惊、无动于心',似乎'坐怀不乱、昏昏欲睡'。我们在学生身上并没有看到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如沐泔霖'的学习过程,'紧张活波'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也往往'雁过无痕'。我们应该把'教师主演、自导自演'的课堂,转向'老师主导、学生主演'。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就不讲,能让学生自己练会的就不讲,能让学生自己讲明白的就让学生讲。老师只是一个'幕后操盘手',学生学习过程的'适度介入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主角演员是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者也是学生;激发的是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打通的是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形成的路径,其单位时间效能自然'事半功倍'。
三、课堂'重既定模式、轻动态生成'
课堂学程设计是老师课前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充分研究课标与考纲、教材与学情、练习与反思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剧本'。再好的剧本,也要尊重舞台演出的实际,做到'情景相随'。课堂上完全遵照'设计好的剧情'发展,若不能动态生成,将会失去很多精彩的情节,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老师一方面自我教学素养与经验不足,使其不能脱离剧本,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及时捕捉到,进行'即兴表演'的发展高潮;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备课只是走走过场,完成任务,并没有细致地预设可能出现的'碰撞、交锋'情节,甚至是教案与实际课堂脱节,表现为'写一套、讲一套',课后'假反思',上课'两张皮'。这些问题,既源于师德,也源于能力,还需'两手抓',才能抓出'课堂高效'。
4、 课堂'重口头表达、轻文本书写'
课堂讲多写少,早已有之。随着教学媒介的技术进步,此种现象有增无减。首先是老师'重讲轻写',老师自己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写起来、画起来,依赖PPT'及时呈现、一点即出'。殊不知我们的老师板书、画图、自主开发和使用教具的基本能力严重退化,在黑板上写不好字,画不好图,尤其是'新生代'老师更是如此。而此种'示范效应'能及时传递和表现在学生身上,学生的书写和卷面,以致于要设定专门的'中考分值'来评价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图表,既是一种思维能力训练,又是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强化运用。课堂上,老师长期轻视文本书写,会导致自身和学生双方能力的下降,书写思维反应迟钝,解题得分效率降低。因为,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并不能代表文本、图像、符号的正确性。说对了,写错了的失分现象比比皆是,就连'错别字'就'层出不穷'。文本书写障碍,不仅仅表现在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其它群体均普遍存在。
五、课堂'重标准答案、轻思维启迪'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深刻易懂,而又富有诗意的表述。现实的课堂中又有多少能让学生享受'诗和远方'。大量的知识被当做机械的'标准答案',通过一张张PPT让学生抄写,一页页复习提纲让学生背默。'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说易做难。正因其难,才要我们为,我们才有为。我很热切地希望老师们,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身边找,从兄弟学校找,从网络资源找。引领学生建构一棵'知识之树',开启学生'培土施肥'的'阀门',鼓励学生采摘最鲜美的'知识果实'。体验付出的过程,感知收获的喜悦,分享成长的快乐,保留对知识的渴求,滋长向上的动力。切不可照搬书本原文和练习标准答案,整段整段地去背诵一个问答。这种枯燥乏味、陈腐拙劣的教学方式,会毁掉学生还残存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让他们时常'仰望星空',用心灵去翱翔。
六、课堂'重自我感觉、轻学生体验'
好的课堂并不是老师的自我感觉,也不完全是第三方的听课点评,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的体验。我们课堂的相互听课、评课、研讨,切切缺失了学生。在学生的缺失下,其效果也往往'华而不实'。因为,课堂研讨还取决于参与者的态度,有的评课'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多美言、少建议',只是'挠痒痒',不'打针'。而授课者,更得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才能令评课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听课人与评课人本着相互学习、精益求精的态度,并适度引入学生的参与,听取'学习者'的意见,才能真正实现通过'研课'而生出'好课'的目的。我们的课堂,存在老师们'孤芳自赏',学生们'万马齐喑'的现象。老师把自己该讲的都讲了,把该练的也都布置了,该批改的也都给了标准答案了。那么,做完了这一切,我们的教学就出了好成绩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或者并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好成绩。课堂学生的体验,以及作业的体验,这都需要老师们关注,真真切切地去反思,并将'所失所得'转化为'课堂动能',做到'心中有学生',学生才出成绩。
七、课堂'重形式热闹、轻学习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多老师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上不了课。多媒体看起来手段先进,生动直观,容量大,效率高。但如果使用不当,多媒体则成了'课堂作秀'的道具。一方面,网络资源丰富,老师得来全不费工夫;也不结合学情进行'深加工',全凭'拿来主义',自然'橘生淮北则为枳'。另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真的提高了效率吗?有的课堂,一个PPT课件三五十页,像放电影的'倍速快进'一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只能说,这是PPT干扰,而不是有效教学。再次,多媒体的使用,使我们的老师逐渐养成了'惰性',对知识重新建构,对课堂灵活组织,这些必要的素质已经淡出了。
除了课课'白板'代替'黑板'外,再就是堂堂'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似乎没有分组,没有讨论,课堂就不是'现代课堂',就不是'创新课堂'。有时候'传统的、最笨的',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传统的手段,传统的组织方式,看似老土,也不美观、热闹,但却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历史课堂上讲'长征',当我迅速在黑板上勾勒出中国区域略图,要求学生同我一道,也手绘简图,从起点到终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一步步引导学生绘制出'万里长征'的'辉煌、曲折、惊险'历程,并标注出重大历史事件的节点及其意义时,这种'非媒体、非讨论'的教学,其留给学生的知识印记可能一次就够,远比PPT图像'炫目'而过要深刻得多;其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时空观念'的培育,自然也得到了落实。
八、课堂'重依标据本、轻鲜活素材'
教材的编著永远先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面对的永远是鲜活的人。为此,课堂应该不断地结合人、结合时、结合事,注入新鲜的元素,创造常新的课堂。每个科任老师,均应具备收集教学资源的意识,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制教学课程的素养。为课堂连接社会,为课堂融入生活,搭建桥梁,开辟通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时代脉搏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这不仅给教材注入'新鲜剂',也为课堂添加'调味剂',为学生求知增强'兴奋剂',为能力的形成补充'催化剂'。课堂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遵循课标,而不拘泥于课标。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求新的出发点,课堂教学能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九、课堂'重快跑暴练、轻讲练结合'
'吃一口、剥一口','胖子是一口口吃出来的'。这些话用于我们的课堂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教学时间紧,训练任务重,教学和训练究竟该如何推进,这影响着教学强度、教学情感、教学效能。现在老师们往往将'讲与练'在课堂上人为'割裂',不能有效融合,很少交互式推进。而是选取'先跑课、后跑题'的做法。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一是课跑完了心中有底;二是有的知识第一次讲肯定不会,待时间长了,其它知识的相互作用,就会慢慢会了;三是讲完跑题,可以集中练习,强化练习也是在考试之前,真能收到考个好分数的效果。然而,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地'先快讲、后暴练',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其伤害更大。一方面他们'疲于奔命',第一次学习'新知'不会的会越积越多,逐渐自我放弃;另一方面,强化练习,每天集中'刷题',只会增加'枯燥感'。对这些学习吃力的孩子,有可能在这两方面的挤压下,使他们完全陷入'厌学'的情绪控制之中,久而久之不能自拔。我们倡导在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以练促学,讲一练三,举一反三;讲练交织,相互分散,有机融合。让学生'吃得下、能消化','少吃多餐、吃少吃好',进行适度的'慢学习',从而最终达到'快学习'。老师们应该学会处理'讲与练、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十、课堂'重老师意志、轻学生灵魂'
课堂有师道尊严,但课堂不应该是'家长式'的;课堂老师应给予学生'无差别尊重、一视同仁爱'。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是两个'平等的生命体',人格上应该互相尊重;礼仪上老师应允许学生偶尔调皮、出格,逐渐引导学生'尊师道';在术业上,老师有专攻,应该允许学生犯错,鼓励质疑、求解。老师在处理课堂对话时,切不可简单、粗暴,居高临下,威不可侵;尤其上在教学陷入'反复',学生进入'迷茫'时,老师更应有良好的教学修养。态度应平和,语言应友善,目光应鼓励,情绪应舒缓,评价应中庸,启迪应智慧,点拨应耐烦。无论出现何种课堂突发状况,老师应始终有一颗宁静的心,和悦的颜,善意的爱;切不可'大义凛然、责备有加',借'师道师威',凌驾学生人格之上。学有道,管亦有道,道存心中,课堂和谐。老师应有'思如泉涌'的知识,'斗智斗勇'的智慧,'临危不惧'的气场,'临场发挥'的辩才,'肚能撑船'的雅量,'高深莫测'的定力。在课堂方能应对自如,不怒自威,目光所及,波澜不兴,一言若出,心悦诚服;课堂才能收到良好的程序和理想的效果。愿师生一体,心灵共鸣,师爱生尊,共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