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 | 扬州骚狗山
【往期回读】
诗话骚狗山
扬州 俞林
作者俞林先生: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追求卓越,崇尚自然,注重精神。代表作有《长征组歌》《黄土地上的农夫》《脊梁》等。作品散见于报章杂志。
吟《梦香词》
把酒问天
骚狗山上好风光
醉倒夜游人
南郭柳初
走马听莺
美人桥下千步柳
何时不销魂
这是笔者实地考证骚狗山遗址创作的一首小诗。
提起西门城外的骚狗山,甭说年轻一代人闻所未闻,就是老扬州也很难准确说出其所处位置。骚狗山,又名扫垢山,位于荷花池口的社稷坛和二钓桥都天庙之间,也就是今天荷花池公园以西、京华大酒店以南这一片区。费轩《梦香词》“走马试来骚狗地,听莺直近美人桥”,即歌咏此地。
关于骚狗山名称的由来,民间有多种版本。笔者根据史料梳理,基本弄清其来龙去脉。清顺治二年(1645),豫王多铎率清兵由骚狗山方向进攻扬州,史可法督师西门城楼,架炮抗击,击毙清骁将岱纳、云骑蔚祖应龙、参领金应得,清兵遗尸山岗,遇难士兵丛葬于此,冢坟累累,引来野狗出没,得名骚狗山。后人觉得不雅,故改称扫垢山。1953年前后,苏北农学院选址于骚狗山,荒山野地推平,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骚狗山、扫垢山的名字,渐渐被埋葬起来了。
其实,明清以前的骚狗山,不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而且还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曾一度成为扬州商贸文化的中心。1957年,南京博物馆与扬州师范学院发掘工作组,在骚狗山发现了唐城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和手工作坊遗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扬州依托京杭运河成为唐代的经济中心之一。加之安史之乱未波及江淮,中原富商大贾相继迁往扬州,朝廷也在扬州设大都督府和淮南节度使,并常设淮南道採访使、盐铁转运使。从出土的文物和生产工具判断,当年的骚狗山很有可能就是扬州的政治、经济重镇。考古专家认为,骚狗山应为唐代大诗人杜牧《扬州》诗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骚狗山这段辉煌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随着红衣大炮一声炮响,10万清兵攻入扬州,骚狗山风光不再,沦为一片乱石岗。
历史上的骚狗山,原本就是一个军事重镇。根据2010年5月21日《扬州晚报》报道,我市考古人员在骚狗山一带(二道河畔苏农新村附近)进行考古挖掘时,除了出土一些瓷片、陶片外,还意外发现一大一小两枚圆形石弹。圆形石弹对于扬州考古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经在北门遗址挖掘出几百枚石弹,大的100多公斤重,小的也有二三十公斤重。据考古人员分析,这些石弹是守卫宋城的官兵作为军事防御用武器之一。只是,考古人员有些纳闷,石弹出现于宋代,而骚狗山发生战事是明末清初,难道石弹在战争中的运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骚狗山一带在唐宋时期也曾经遭遇过一场战争,只是历史没有记载罢了。
历史上没有被记载的战事很多,当年清兵从骚狗山攻入扬州城,开始对守城军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屠杀共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而创作《扬州十日记》的作者,正是扬州大屠杀幸存者王秀楚。
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东南角,扬大第二幼儿园院墙脚下,有一片种了几排小树的泥土地,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这应该就是骚狗山的影子”。是呀,骚狗山不见了,骚狗山的影子还在。骚狗山由1953年前的乱石岗,建设成今天高校林立的扬州高等教育园区,对于扬州高等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骚狗山的沧桑巨变,不仅见证了扬州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扬州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